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刘守英: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
发表日期:2022-08-15 作者:汪京;卓雯君

关键字:

微信图片_20220818102028.jpg

20228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为第二届“香樟西部计划”学员作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文雁兵院长主持,第二届“香樟西部计划”全体学员参加。

主题讲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刘教授从国内大背景出发,点明了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第二部分,刘教授针对具体问题,分析了我国当下的乡村困局。第三部分,刘教授基于城乡关系视角,讨论了城乡融合形态与城乡中国格局。第四部分,刘教授综合考量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首先,刘教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非单指乡村的问题,而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任务。中国目前已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没有乡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乡村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变多、乡变少是客观规律,城乡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成败。其次,乡村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梦”的成色。乡村是农业和农民的空间与载体,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有望真正解决中国久拖未决的“三农问题”。最后,刘教授要求同学们分析战略局势要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乡村人口规模庞大的特点及其所承担的社会服务的功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指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第二部分,当下的乡村困局。刘教授强调中国乡村正经历千年之变,当下的乡村问题不再是传统乡村的破败和内卷,也不是集体化时期的整体无效率和贫困,而是大历史转型下乡村系统的功能失衡和失去活力。毋庸置疑的是乡村在整体进步,农民的物质状况明显好转。但当下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主要是下面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乡村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405060后的人群,拥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以乡村生活为归依,以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但整个社会大变革使得传统乡村的代际纽带断裂,无法满足这批人的情感需求。加之城乡二元的教育制度阻断了乡村孩童的“进城”之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个问题:“业”。一是乡村经济活动单一化。即便是目前电商和机械化很发达的情况下,小农户依旧很难衔接大市场,农业产业呈现单要素规模扩大,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二是农业各要素匹配度下降,呈现“要素配置扭曲”现象,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但配置效率下降。三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单化为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和产品复杂度未相应提高,乡村业态单一,无法获取足够的市场需求。少数通过城乡互动实现产业多样化的成功路径无法复制,探索农工互补和农副互补的有效方式,依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三个问题:“住”。刘教授指出住房基本可以反映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但不可忽视建房行为的潜在风险,城市化以来,乡村年轻人出村进城大势不改,农民通过外出打工积累大量资本,但并非用于扩大城市资本形成,而变成乡村闲置要素,造成乡村房屋利用率极低。

第四个问题:“地”。我国村落已从原始农耕社会的布局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空间形态。这既是人口迁移的表现,也是一场重大的乡村社会生产形态变革。村庄功能不再限于服务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生产功能,而是发展为公共服务和文化功能。刘教授还希望大家关注乡村土地利用碎片化问题,并倡导社会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第三部分,城乡融合形态与城乡中国格局。刘教授指出乡村振兴道路中继续城市化和乡村重建两条路都不可取,乡村振兴的路径在于城乡中国格局。刘教授首先以美国城乡融合为例,介绍了西方国家由乡村向城市发展的历程。美国首先形成都市区(城市、郊区)与非都市区(乡村、城镇)分化的格局。其中郊区具有发展迅速、人口向郊区迁移、都市中非中心地区就业上升、中心地区与郊区收入差距扭转等特征;乡村与小城镇具有人口迁入量与都市区趋同、经济多样性、农村产业非农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等特征。进而刘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城乡融合的内涵:(1)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连续的层次,完全农村地区和完全城市化地区之间存在一个以连续等级呈现的连续体;(2)乡村和城市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关系;(3)乡村和城市之间没有优劣,仅仅是发展程度的区别和功能区别。在此基础上,刘教授介绍了城乡融合的表现与主要特征,从我国现实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城乡中国格局与城乡融合路径。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回村城市化模式、农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刘教授指出,在我国想要实现城乡融合,要摒弃单向城市化和乡村重建的极端思维,利用城乡融合区域作为空间载体,实现城乡融合。

第四部分,乡村振兴的路径。刘教授指出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到村庄体面,在乡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恢复乡村空间秩序。其次,要做到农业工业化,刘教授以湄潭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向同学们讲解了农业工业化的路径,并总结了其中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的优势、茶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以及提高单位土地回报等值得借鉴的优秀经验。最后刘教授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实现人地村重构,做到把人吸引回乡村,重划乡村土地格局,改进农业发展方式,完善村庄基本公共服务等。

在最后讨论环节,刘教授耐心解答了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关于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政府补贴效率、丁字型经济阶段下城乡发展、农村宅基地空置是否造成土地资源错配等问题。刘教授深厚的学术底蕴、精彩的讲座报告和有趣的研究论文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兴趣,参会同学受益匪浅。讲座到此圆满结束,再次衷心感谢刘教授的精彩授课!


撰稿人:汪京 兰州大学

卓雯君 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