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2022年8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为上贸大-YES“面向真实世界的经济研究”暑期学校做专题报告,主题是“制度细节与制度的性质”。刘守英教授结合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在制度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制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阐释了通过分析制度细节研究制度性质的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刘守英教授首先强调了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制度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这是因为制度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对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制度还是决定后发国家能否实现赶超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对现有制度进行好的改造,可以推动后发国家实现更快的发展。
接下来,刘守英教授回顾了制度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这一方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生产关系必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来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二是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分析整个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三是依据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道德规范;四是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后来受苏联教条的影响太深,并由于将制度视为不变以及过于偏重“大制度”等缺陷,产生了经济分析的困难。
其次是新制度分析。这一方法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制度的相对忽视,试图进入真实世界分析制度的运行。新制度分析关注具体的制度安排,如产权、合约与组织、法律与第三方实施等,重视制度运行的细节,但缺陷在于未能深入制度安排的体制基础。因此,新近的一些研究在寻找制度的度量时又回到了“大制度”的研究路径,而制度细节的研究传统被边缘化。
除此以外,还有比较体制分析和体制范式两种分析方法。它们都曾一度盛行,但都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轨后逐渐淡出。比较体制研究将现存制度与想象中的制度作比较,脱离了现实,因此缺乏生命力。而体制范式注重研究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对于重视制度细节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现在的研究者重新关注。
刘守英教授分享了两个研究案例,以阐释如何通过制度细节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一个案例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翰笙等人的农村调查。陈翰笙等人跳出当时理论界对经济社会形态的争论,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基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发现不论从土地所有形态还是雇佣关系来看,中国农业经济都不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研究。虽然从大制度的层面看,中国农村长期以来都实行集体所有制,但不同时期具体的制度安排,会随成本收益而不断变化。集体所有制最初以人民公社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生产队为核心,再到以成员权为核心,一直到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中国的集体所有制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之中。
讲座的最后,刘守英教授提出了对青年学者的期望:在分析制度性质时一定要从制度的细节出发,不要浮于形而上。只从大的制度去看,做一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对于学术研究和改革实践都没有好处。我们需要在研究中进入到真实世界,观察变化中的真实世界的制度细节,从这些制度细节的变化中把握制度的性质。
撰稿: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