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第二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北大学成功召开
发表日期:2023-07-06 作者:

关键字:

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西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23年7月1—2日在西北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工商大学、广西大学、湘潭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10余家研究机构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通过17场主旨报告、10场青年学者分享、18个平行论坛、1场院长论坛和1场期刊论坛,汇聚学术资源、深入交流研讨、激荡思想火花、互相启发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为新时代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本次论坛得到了《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家》《学术月刊》《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经济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学习与探索》《经济纵横》《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人文杂志》《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改革与战略》等学术期刊的支持。

71日举行的开幕式上,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教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本次论坛圆满举办的祝愿,以及对论坛深入研讨取得重要学术成果、总结和提炼中国独创性理论,推动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建设贡献真知灼见的期待。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主持。

王亚杰书记代表西北大学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西北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以及经济学科作为西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新时代以来的建设成效。他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迎来了重大时代机遇,各位学界同仁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希望本届论坛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们,特别是青年学者和学子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刘伟教授代表论坛发起单位和主办方对第二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对承办论坛的西北大学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坚持的基本方法、应当破解的突出难题、应当承担的主要任务、应当达到的根本目标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说体系和逻辑结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介绍了论坛发起和举办背景: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并做出“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的重要指示。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中国人民大学迅速行动,联系集结全国近30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院、经管学院或商学院,共同组成理事单位,决定召开年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此外,他还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成果和此次论坛筹备、征稿情况,并希望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总结和提炼中国独创性理论,为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高宝荣主任代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次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指示。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今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西北大学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重镇的办学育人成果。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力量。

吴振磊副校长在主持时指出,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开拓新境界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对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和论坛各理事单位对西北大学的高度信任和对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科发展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期待通过17场主旨报告、10场青年学者分享、18个平行论坛、1场院长论坛和1场期刊论坛,深入学术交流、碰撞思想火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7月1日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一第一阶段主旨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教授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之所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是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牺牲的历史结果,是历史逻辑演进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二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制度保证。三是因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道德秩序的重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面对更具复杂性、全局性的现实挑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切实转化为伟大的历史事实。

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发表了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和道路创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既有量的进程,又有结构的进程。从结构来看,分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个方面。工业化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信息化既包括产业数字化,也要求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还要解决留在农村的农民不进城的就地市民化。农业现代化要求构建与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就道路创新而言,一是要通过解决消费制约因素和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二是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定位、研究对象与主线》。他指出,应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四级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以及经济运行的系统化的抽象阐释,而非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或政策的具体表达,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个层面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矛盾运动中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协调关系为研究主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守英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体制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和基础。传统体制如何实现权利开放,如何避免跌入转型中的经济收缩陷阱,如何建构转型中的现代国家秩序等,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任务,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实现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同时,还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稳中求进行稳致远。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利开放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家秩序。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区域竞争与创新发展》。他从辨析两种“创新”的含义切入,阐述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含义与路径,其次通过分析高技术企业集聚与本地化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人才本地化集聚、地区创新发展差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难、市场势力和大公司崛起与全球化渗透等典型事实,描绘了创新发展的现状,进而剖析了创新驱动阶段可能面临的二元困境。最后,从创新链地理集中、形成地区间技术互补与创新中心-外围格局、促进工业化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促进技术集群形成与发展,局部高水平生产率增长带动总体平均水平增长等方面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考察:历史与价值》。他首先回溯了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演进,然后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世界价值。推进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赓续发展,应将世界历史潮流、人类文明进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逻辑和历史逻辑充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世界现代化理论合理内核、西方现代化理论积极影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融会贯通;将先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范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有机融合。

该阶段主旨演讲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主持。

在主论坛一第二阶段主旨演讲中,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乔晓楠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指出,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量的角度,结合齐夫定律,通过测度发现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集中,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就生产集聚对生产效率、价值丧失、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考察,发现在我国生产集聚有利于效率提升,但是需要着重防范价值丧失导致的债务风险,并要注意优化转移支付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数字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协同效应》。他指出,金融资本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要素形成了新的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价值实现方式,并与数字技术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形成了新的协同发展逻辑。在我国巩固数字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协同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构建多元反垄断机制,推动公有金融资本做优做强、非公有金融资本良性互动发展;并加强双重风险管控,防范公有金融资本和非公有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完善新型金融监管体制,发挥公有金融资本引领性与非公有金融资本灵活性。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钞小静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她指出,经济发展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明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把握经济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新变化而不断深化认识。实现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统一的基本要义在于: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质的有效提升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动力,最终形成量质协同演化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一个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考察》。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契合本土特征的“另一种类型”的现代化,是由禀赋、目标、路径、制度构成的完整体系,这四者之间的组合关联或“四位一体”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可靠实践基础和严谨逻辑关系的科学概念。城乡融合发展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案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是由其面临的禀赋条件和预设的发展目标所决定的,路径具有渐进式等典型特征,且路径与背后的制度因素相互嵌入,是依托我国城乡领域的本土化制度而实施的。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桂林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地区竞争、政策干预与发展平衡:兼论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共同富裕实现中的地区竞争外部性治理》。他指出,地区政府以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强核策略,通常具有负外部性,可能会让地区内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人均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此我国需建立以地区间利益协调机制为主,国家层面发展资源配置权的优化配置为辅的地区间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完善地区间和地区内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并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度改革清单,降低生产要素区域流动的迁徙成本,提升城市化的社会福利水平。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韩文龙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平台经济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他指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经济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平台经济混业经营使得我国数字经济的价值链由线性传导变为价值矩阵传递。由生产者端、消费者端和平台组成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平台经济创造价值的范围。平台经济混业经营有着强化价值实现的生态系统、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势力三条内在逻辑,在对平台企业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垄断、创新抑制和‘监管脱敏’等问题。为实现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平台企业混业经营边界的界定和管理;需要在反垄断基础上加强对平台经济混业经营的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

该阶段主旨演讲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岳利萍教授主持。

在7月2日上午进行的主论坛二第一阶段主旨演讲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他指出,目前的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附加值仍比较低,发达经济体的则比较高,而中国处于价值链中间的位置,联通着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形成了双环流的全球价值分工体系。面向新发展阶段,建设“一带一路”来拓展中国开放之路需要着重从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扩大中国产品全球销售、满足中国多样化全球产品需求、构建以中国为节点的自由贸易网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五大方面落实。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的共同富裕?——基于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发展和融合的视角》。他指出,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发展以及二者的融合有效提高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融合缩小了农民收入的差距,具体表现为降低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方差和分位数差。在农村劳动力密集县、传统金融发展落后县和低农机动力水平县,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的协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体现出了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效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两结合”与中国经济学分析范式》。他指出,“奇迹”意味着超预期,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是这种高速增长的实现方式超越了既有理论的预测和叙事方式。经济持续增长来自创新,理性和认知有限,创新则意味着“新组合”,打破常规创新则是“创造性破坏”。“中国奇迹”的出现并持续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建构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他认为,一是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深入研究阐释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贡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二是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推动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三是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欧盟重燃的产业政策热及其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他指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不能缺位,产业政策要为国内企业创造学习机会,提高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实行产业政策时,要支持知识、技术和经济活动朝着改善经济绩效、社会条件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实施适合区域发展状况的产业政策,综合利用多种产业政策工具。同时,执行产业政策的部门要强化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建立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的金融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价值链长度的结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双循环视角的经验证据》。他指出,价值链长度并非由国内生产网络独占,还有相当环节依赖国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整合的加快,中国出口正在经历国内循环长度大幅攀升、国际循环长度尤其是交互循环长度大幅下滑的结构转变。中国需要理性把握价值链长度的结构变动,有序推进“补链”“强链”工作,加快统一国内大市场的建设步伐,推进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数字化转型、深化“放管服”改革,借助开放性、竞争性市场环境扭转内外割裂僵局。

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向国成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他指出,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后发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已经存在先进发达国家条件下如何才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有必要基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进行逻辑一致性阐释。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四层分析框架,他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分工与市场思想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展开系统阐释。最终得出结论,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发动机、完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坚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伟大真理。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利国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复兴》。他指出,实现强国复兴,既要有正确的方向,还必须有可行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面推进强国复兴的一条康庄大道。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强国复兴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强国复兴的价值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强国复兴的重要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强国复兴的必然选择。

湘潭大学商学院院长韩雷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地方大企业的区域经济增长悖论——中国地方经济长期增长差异的一种解读》。他指出,中国地方经济长期增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上,一个重要表现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政策范围内利用自身权力来支持当地大规模企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给企业本身和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不存在地方大企业的区县,存在地方大企业的区县长期经济表现更差。地方大企业分利群体通过扩张企业经营业务、影响当地营商环境,对当地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洪梅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新发展阶段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政策支撑》。她指出,东北地区在新发展阶段下的土地保护与利用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中绿色理念为前提,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以及生态保护意识,对黑土地加以合理利用,使其保持合理的最大产量,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保护机制、长效监管机制与激励机制、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等方面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协调机制。要综合内部发力和外部突破,从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产销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设计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她指出,人的认知来自于神经元回路与环境的互动;人与人互动交往产生共识、语言、文化等,协调个体及群体行为。世界演化建基于既有环境下个体认知、群体互动、群体生产行为改造世界环境的循环往复。世界再生产体系的核心环节由主生产要素、核心生产与科技、等价物以及主规则构成,分别对应着价值创造、价值初次分配、价值再分配和价值创造的社会方式,这成为各方角逐焦点和国际经济治理核心。世界格局由生产方式决定国际分工格局、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国际政治格局,四者共同影响世界再生产体系及运行。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生产方式,世界格局不断演进。随着模块网络化新生产方式出现,新能源、数字等新生产要素涌现,平台、智能等新生产技术逐步占据主导,数字货币孕育等价物变革,市场+政府成为更重要的运行规则,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必将重构。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已快速变革国际分工格局,未来需要人们面向新环境,形成新认知、新互动,产生新行为,全面参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重构,继而推进世界格局的百年之变。

该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教授主持。

在7月2日上午进行的主论坛二第二阶段主旨演讲中,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丰华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东西部协作的理论阐释与绩效评估——来自“携手奔小康”的经验证据》。他指出,东西部协作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组织领导、结对帮扶、精准聚焦和考核评价等四大机制。这其中,携手奔小康是脱贫攻坚阶段开展的东西部协作的新探索,具有精准匹配、全面覆盖、工作细化三大机制,具体通过资金支援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两条路径有效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面向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将其升级为“携手促振兴”行动,兑现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县域经济的最大潜能,并寻找“反哺”东部县的机制;提高财政支持精度、提升产业合作准度、提升人才交流激励力度;依据县域差异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展开东西部协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伟凯助理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当代垄断资本演进过程及其新形态》。他指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层面的变革,结合新自由主义扩张所带来的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共同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市场渠道的演变,使垄断资本形成了知识垄断和平台垄断两种新形态。知识垄断使得垄断资本在生产分散的情况下仍能够加强对剩余价值的控制,平台垄断则全面加强了流通领域的集中,其本质是垄断资本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垄断占有关键信息来控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贺立龙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数据要素所有权研究进展》。他指出,数据要素具有虚拟性、非竞争性、规模报酬递增、排他性等特征,现阶段其在市场上的交易流通引发了关于隐私、效率和社会福利的讨论。是否以及如何对数据要素所有权进行初始配置,不仅影响到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产权前提,而且关系到数据隐私以及数据带来的福利实现。受健康数据、交通数据、工业数据、能源数据的所有权确权启发,我国针对数据要素的确权工作需要克服隐私与数据安全、数据共享及其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并应关注数据要素确权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问题。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赵新宇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深刻把握好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他指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经济循环的运行层面出现的问题,然更需密切关注的是发展方式转变和其引致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最终实现的经济增长新动能转换的动力性问题。从供求均衡视角、经济自持力视角、重复投资建设视角、国内大循环的边界视角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该阶段主旨演讲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主持。

7月1日下午举行了18场平行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发展实践、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改革、数字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绿色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充分就业与收入分配、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等主题,共计130余篇论文进行了交流汇报。

7月1日晚,论坛举行了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为主题的院长论坛和以“期刊平台助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的期刊论坛。

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守英教授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主持。近20位与会院长,围绕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交流了各单位在政治经济学课程设置、本硕博招生与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和初步成效。大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学科建设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大家表示,要全力支持办好以“青年学者论坛”为代表的各个阵地,大力扶持青年人发展,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论坛由《管理世界》副总编辑柏晶伟和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卫玲教授主持。论坛气氛热烈,成效显著,各期刊在办刊选稿等问题上交流经验,凝聚共识。青年学者围绕论文选题、写作风格、杂志要求等问题,与参会期刊代表深入交流,增进了期刊与作者之间的信息对称度。

论坛闭幕式上,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教授、《人文杂志》副主编韩海燕分别作了院长论坛和期刊论坛的汇报。

最后,闭幕式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并由第三届论坛承办方代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发言。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守英教授主持,他以“大师垂范,中年抛砖,青年上岸”为中心词,高度评价和总结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热点议题、凝聚专家智慧、扶持青年学者,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的重要指示,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