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目前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市场各类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放慢,面临衰退危险。全球新一轮通货紧缩正在到来吗?我国是否会发生通货紧缩?假如出现了通货紧缩,应当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德步教授。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通货紧缩压力
中国经济导报:您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周期更替是必然的吗?全球新一轮通货紧缩是否正在发生?
高德步: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不同形式和不同长度的周期,即周期性高涨和周期性萧条的更替。经济活动的这种周期性在物价方面的反映,就是在高涨期间,物价呈上涨趋势,货币供给量增加,即通货膨胀;而在萧条期间,物价呈下降趋势,货币供给量减少,即通货紧缩。一般来讲,资本主义存在10年左右的商业周期,在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物价的上涨和下降,或者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周期更替。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50~70年的长期经济波动,在这种长期的上升阶段或下降阶段,物价也呈现出长期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在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曾出现三个长周期,同样,物价也存在三个长期上升和下降趋势,因此也就存在三个通货紧缩周期。
通货紧缩是一种周期现象。我们正处在工业革命以来第四经济长波的下降阶段。由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周期的干预,使该周期发生严重变形,推迟了通货紧缩期的到来。目前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市场各类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放慢,面临衰退危险。尽管美国经济保持繁荣,但难以改变整个世界经济的颓势。
中国经济导报:如果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通货紧缩周期,那么可能与前几个通货紧缩周期有何不同?
高德步:到目前为止,经济学者对于全球性通货紧缩的认识还没有统一,有的人对可能到来的通货紧缩趋势的危害认识不足,有的根本否认这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凯恩斯主义干预周期政策的作用下,使战后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形,大大推迟了通货紧缩周期的到来;同时,在国家干预的作用下,通货紧缩本身也发生了变形。
根据长周期趋势分析,可以认为,我们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下降阶段,经过一个不正常的通货膨胀阶段以后,完全可能进入新一轮通货紧缩周期,即第四个通货紧缩周期。但是,世界或遭遇的新一轮通货紧缩周期,可能与前几个通货紧缩周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干预周期的作用,现代通货紧缩并不一定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下跌,可能仅仅表现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十分强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的供给,创造和刺激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虚假的,但可以维持物价的上升。这就是为什么在周期的下降阶段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所以说,在国家拥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时代,只要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低通胀也具有同样的危害性,而物价的持续下跌可能造成的结果将更加危险。另一方面,同样是由于国家干预周期的作用,这一轮通货紧缩周期的延续时间可能比前几个周期要短。尽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说这种周期无法克服。事实上,人们一直在进行着熨平经济周期的努力。我们从世界经济的长周期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周期的作用仍然存在,物价下跌和通货紧缩不可避免,但总的来看经济高涨和物价上升的阶段在延长,而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的阶段在缩短。
中国的物价周期及曾经发生过的通货紧缩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物价周期同世界经济一致吗?我国是否发生过通货紧缩?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德步:中国的物价的长期波动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曾出现短期的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恢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物价走向稳定,甚至几十年基本不变。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经过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后,从1974年开始进入“滞胀”阶段。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调整农产品价格,打破了中国物价几十年基本不变的格局,以后的物价基本保持了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而西方国家此时出现由凯恩斯主义向新保守主义的转变,经过一个时期的治理,通货膨胀率显著降低,出现低通胀的发展。就在西方国家进入低通胀发展阶段的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却在一年年创造新的纪录,并在1994年达到最高点。1995年以后,中国的通胀率逐步降低。从1997年10月份开始,中国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出现下跌趋势。到1999年6月底,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连续下降了21个月和16个月。这次的通货紧缩是20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20年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积累的结果。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来看是市场取向的,核心在于减少计划限制,扩大经济自由,刺激市场供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卖方市场的格局。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大量重复建设,产生了大规模无效供给,从而造成供给过剩。另外,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方面造成原有消费市场的饱和,另一方面造成广大居民消费升级困难。这是我国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导报:一部分专家倾向于认为我国面临通货紧缩危险。我国会再次发生通货紧缩吗?
高德步:我国的物价周期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世界经济周期规律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实行闭关自守的计划经济,我国经济也基本不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所以,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国出现物价的普遍下跌或通货紧缩,也就是很自然的趋势。这种判断的政策含义,就是我们在制定相应治理政策时,必须考虑世界经济周期的作用,特别是新一轮通货紧缩的特点。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供给创新
中国经济导报: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应该如何治理?
高德步:1997年以后的一个时期,我国一度出现严重的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现象。2001年,我曾发表《论供给创新:技术、制度与周期》一文,提出供给创新的观点。我认为,治理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一方面要从需求调节入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消费需求,以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滑向萧条;但另一方面,要注意扩张性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人为地使市场价格不合理地回升,不仅过剩商品不能尽快消除,一些低效企业也得以维持,过剩供给将继续存在。所以,我国应该实行以加快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供给创新政策,在加快消除现有过剩商品的同时,通过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加快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当下我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增长乏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纪之交的情况类似。目前,我国经济决策部门提出“供给侧”改革,这是点中了中国经济的命门。我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供给创新。供给创新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包括制度方面的创新。两方面需要互补,可能有先有后,互为条件和相互补充。一般来说,周期性通货紧缩时期往往也是创新密集的时期,是因为在经济压力之下人们才有足够的创新动力。所以,只有创新才能改善供给结构,才能使经济真正地走出紧缩,进入复苏,并创造新的高涨。
中国经济导报:消除过剩供给就可完全治愈通货紧缩了吗?
高德步:通过供给战略治理通货紧缩,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消除过剩供给,而在于供给创新。供给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造需求的创新,一种是降低成本的创新。这两类创新分别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这样也就导致经济增长进入物价下降阶段;而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所以,有助于提高整个价格水平。所以说,价格周期的背后是创新周期,正是创新活动的特点导致价格的上升与下降,而“供给型创新”正是使物价总体回升的根本途径,也是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根本途径。
就制度创新来讲,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经济,重塑市场主体,加大竞争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就供给创新来讲,在加快消除现有过剩商品的同时,通过创新型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加快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