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人工智能,就业岗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在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新阶段,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也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近年来,我国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青年就业压力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7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7.8%,比6月上升3.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把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让人工智能服务于就业提质扩容,成为智能经济时代的重要命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销售、服务等领域,与生产制造环节融合不深,对生产效率提升仍有巨大潜力,对就业提质扩容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理论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一,“人工智能+”培育一系列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这些新兴领域正成为就业增长的新引擎。例如,在服务业领域,人工智能催生智能助理等新职业;在消费领域,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具、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带动了智能交互环境建设人才的需求。
第二,“人工智能+”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带动生产规模扩大和产业链延伸,形成更多劳动力需求和更高劳动报酬。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优化企业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激励企业投资,派生更多劳动力需求。《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已产生显著的效率提升。例如,美的集团荆州智能体工厂通过部署14个智能体实现以秒级响应完成传统人工小时级任务,平均提效80%以上,排产响应速度提升90%,从而为相关投资及劳动力需求的形成创造空间。
研究表明,传统岗位员工通过技能提升,转型至与AI协同的新岗位后,平均薪资水平会有显著提升。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利润,还可以提高劳动者收入,实现良性循环。随着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若能及时推进劳动者技能与技术耦合,将为劳动者带来更多工作及更好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人工智能+”催生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由机器承担重复、繁琐、危险的生产任务,人类则专注于创造、决策、情感交流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健康安全的同时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意见》强调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人机协同不仅减少了工作危险性和疲劳度,还使劳动者能够专注于更高价值、更多样化的工作内容,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处理诊断影像分析等重复性工作,让医生集中精力于患者沟通和治疗方案设计;在制造业,机器人负责高危生产环节,工人则转型为机器的调度和维护者。国家电网咸阳供电公司通过应用双臂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完成引线搭接等高危任务,整个作业过程中,机器人自主完成环境扫描、识别目标导线、确定位置等工作,地面工作人员通过点击控制面板进行远程操作,人机协同完成高危任务,有效防范了作业安全风险。
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推动就业提质扩容需要一定制度前提,必须通过改革应对挑战。
第一,人工智能会对许多程序化重复性的脑体劳动岗位构成替代。必须驾驭产业变革浪潮,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部门、人工智能与传统工艺流程深度融合,不仅要推动新部门投资,更要推动传统部门设备更新投资,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创造充足就业岗位,抵消传统岗位的减少。
第二,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亟需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剧劳动市场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打通人工智能赋能劳动者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可能加剧垄断,恶化收入分配。智能经济的发展将增强中小企业及劳动者对科技企业的依赖度。必须优化智能经济的治理体系,避免垄断者通过算法控制、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获取利益,让全社会共享科技进步成果,增加居民收入及社会消费力,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总之,推动“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需要多方协同努力。要不断完善法规与保障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建立适应智能经济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与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工智能素养、技能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人机协同新模式,以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技术进步方向,负责任地推进人工智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