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马晓河:应取消粮食临时收储政策
发表日期:2014-12-23 作者:

关键字: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容置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高度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在 2014 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资源短缺、高成本将是今后粮油产业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成为重大问题。在他看来,应该废除粮食安全概念,将粮食安全转为谷物安全,谷物安全中主要考虑品种安全。“我们现在应该彻底改掉我们的思路,第一位应是稻谷,第二位是小麦,第三位是玉米。”

    马晓河认为,当前中国目前粮食供应量已经远远超过内需。去年我们粮食产量是 12880 亿斤,大豆进口 12675 亿斤,加上粮食储备,中国粮食总供给量可能超过 2 万亿,每年中国需求也就是不到 12000 亿。

    多年来,中国实行的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在保证了农民利益的同时,却也与市场规律相违背。从 2008 年开始,由于托市政策的作用,粮价快速提高。导致国内玉米、棉花、大豆的价格比进口品类高出许多,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曾有专家指出,从操作层面来说,目前的最低价格政策、收储政策等“托市”政策已经难以为继。

    而国家也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今年 4 月起,全国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取消临时收储托市后,国家今后将逐步推行以目标价格差价补贴引导棉花生产。

    在中国粮食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十连增”以及多年的临时收储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家粮食储备率越来越高。据了解,中国个别品种库存消费比达到 60% 甚至 70% ,一般的品种都是 40%-50%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 17%-18% 。

    马晓河认为,过度和超额储备耗费大量公共资源,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由于中国市场发育滞后、流通体制改革落后,加上国大人多,安全储备率可以高些,“但最好保持在 30% 以下,过高会浪费资源”。

    同时,马晓河认为,应该取消临时收储政策,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目标价格制度,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家储备 30% 以内,政府以目标价格收购农民粮食,超过目标储备,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可以以现金形势根据粮食商品率,按差价补给生产者,反之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