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统筹两个大局”学术论坛,新发展格局构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7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统筹两个大局”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汇聚了国内顶尖经济学家、政策研究专家及学界领军人物,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实践访问教授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孙浦阳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两个大局”深刻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亟需将“两个大局”置于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性研究。此次论坛邀请各领域杰出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在“统筹两个大局”这一主题下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当前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我国的重大政策也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在“十五五”期间,“两个大局”的碰撞与融合将更加明显,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互动影响,重点关注国内统一大市场与全球资源的联动,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围绕“一带一路”探讨了“统筹两个大局”的问题。他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呈现“短链化、本地化”趋势,美西方借机推动“去中国化”,给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带来压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统筹两个大局”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可持续”,一方面保障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保障中国经济自身的可持续性。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关键切入点,经济走廊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运输通道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拓展阶段、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阶段以及政策协调与民心相通阶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实践访问教授曹远征从大历史维度解析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的核心。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8%,而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7%,制造业产能占全球35%,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体系。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再平衡问题产生。中国的平衡依靠扩大内需,“一带一路”是扩大内需的结果。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显著增长,成为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方向。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中吉乌铁路建设将改变欧亚大陆岛经济格局。他强调,未来五年是关键时期,要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统筹和引领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将“两个大局”视角转向国内经济。他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卷式竞争”,其核心是供需错配,即生产强而需求弱。在需求端存在着内需不足、外需“以价换量”、房地产后周期疲软等问题,而在供给端则呈现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扩散加快、“资产荒”等问题。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在于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政府需从“增量逻辑”转向“存量优化”,完善城市更新等存量调整工具,在市场层面梳理激励机制,解决治理体系中“激励不兼容”问题,实现国内外资源高效联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孙浦阳指出,统筹发展与安全需重点把握三大政策目标。一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已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有利于我国提升全球资产定价话语权、削弱美元周期影响。二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既要保持货物贸易顺差合理区间,也要关注服务贸易逆差,尤其是强化知识产权、金融等高端服务贸易。三是守住外债安全底线。尽管当前中国外债风险可控,但需加强重点企业、行业外债监控,扩大本币外债占比。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是长期趋势,需通过提振内需、扩大服务业供给、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等途径,在反复博弈过程中推动国际秩序向有利方向发展。
会议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志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赵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齐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羽珊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指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在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经济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必须依托高质量发展,这是统筹两个大局的核心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强调,“十五五”是战略趋向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经济体量已达到“一举一动皆影响全球”的程度,规划需兼顾长远,提前考量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国际地位与话语体系。他还分析了消费领域的统计问题,指出当前社零指标存在失真现象,如电商数据归属、餐饮统计口径变化等。未来需以更科学的统计方式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从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切入。他指出,高水平对外开放已从“要我开放”转向“我要开放”,更注重制度性开放。这种开放通过规模经济、技术溢出与“干中学”、竞争效应三大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新质生产力也将为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二者协同发力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赵勇聚焦国内外市场联动,分析了出口转内销受阻的现实挑战。以旧换新政策因地方财政压力面临执行难题,而国内外市场在商业环境、标准体系、需求结构上的差异,也让企业转内销面临诸多阻力。他指出,在这一困境下,企业展现出应对智慧有效规避了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齐昊关注数字平台企业投融资体制。他指出,数字经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当前,数字平台企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盈利能力两极分化且与金融周期关联紧密,其脆弱性源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不够深入。“十五五”期间构建有效的高科技企业投融资体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耐心战略性投资将是国家竞争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羽珊结合“一带一路”教学案例,提出了国际合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出口设备仅提供中文说明导致国外使用困难。她指出,虽然政策有长远目标,但执行节奏需更贴合实际。她还强调了“零贸易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们的观点为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理解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