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2020)”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发表日期:2020-08-24 作者:

关键字:

2020年8月22日上午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2020)”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召开。“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审计大学泽尔腾经济学实验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类脑经济学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经济行为与决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以上单位按名称音序排列)共同发起,旨在加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2020)” 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

e32033ff24914d929346010fdfe5d45a.jpg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周业安教授和王湘红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倪红福分别致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周恕弘教授、南京审计大学泽尔腾经济学实验室杨春雷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玲芳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郑捷副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向参会的所有嘉宾和听众表示热烈欢迎。刘守英院长指出,中国经济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后开始引入现代经济学,研究约束下的人类行为,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上。然而不同类型人的行为需要更复杂的研究,人的行为在一定的环境和制度下是会改变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尤其在中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与关注真实世界的人的行为特征有很大关系。同时,中国作为经历了重大改革和转型的国家,通过制度试点方法解决了发展和改革中的大量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实验方法。近年来实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引入有助于把制度实验方法进一步向前推进。结合实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实验干预的方式,将使得政策和制度的设计更加精准,为中国的制度转型和改革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在中国经济社会历史转型期,我们既需要有关于中国变迁的宏大叙事,也需要通过行为和实验方法进行微观理论的研究创新,为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做出原创性贡献。由主要高校和《经济研究》合作打造的“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成为中国行为和实验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倪红福首先对各界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精心组织此次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倪红福副主任指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是《经济研究》重点支持的会议,希望努力将其打造成行为和实验经济学本土化和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经济研究》也将努力支持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对于实验经济学论文,将重点关注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后,倪红福副主任重点介绍了《经济研究》在近期投审稿的变化,对论文选题、学术规范、审稿人如何审稿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选题写作中应突出新问题意识、新思想意识和新理论意识,反对脱离实践,片面追求研究方法的新颖和复杂,高度重视学术规范与中国背景完美结合的优秀学术成果。最后,倪红福副主任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周恕弘教授作了题为《道德决策者》的主旨演讲。周恕弘教授的演讲围绕着道德认知、包含道德因素的效用函数以及投资环境下的实验检验三个方面展开。周恕弘教授首先指出道德认知对环境敏感,因此会受到框架效应和启动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人对于“因果报应”(Karma)的信念是一种基于行为的道德感知。周教授推广了Neumann-Morgenstern的效用函数,创建了广义的道德效用函数,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同时捕捉社会偏好、由于相信因果报应造成的信念偏差以及对不确定性来源的偏好这样三个影响决策的渠道。在对该模型的实验检验中包括了股票选择,即投资者对罪恶股(如造成空气污染的公司股票)和美德股 (如具备CSR的股票) 的选择,与调查问卷两个部分,以此来考察投资者的道德认知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决策者同时具有罪恶股厌恶与美德股喜好并且在损失厌恶的视角下两者具有不对称性;实验被试的罪恶股厌恶和美德股喜好与其社会偏好有关,这其中与利他主义的相关性要强于与信任度和可信度的相关性;实验还发现了实验被试的罪恶股厌恶与美德股喜好与其由于相信因果报应造成信念偏差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强于与其社会偏好之间的相关性,后者又强于与其不确定性来源偏好之间的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罪恶股的回报长期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与此同时本项研究对于金融市场中日益重要的ESG(Environment、Sustainabiility, and Governance)投资具有启示意义。

南京审计大学杨春雷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儒家思想传统的社会效应原则及其对物以类聚机制的重视》。杨春雷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开始以来40余年的“中国发展奇迹”对自20世纪初韦伯以来的西方主流政治与经济理论关于中国发展潜力的评估与预测构成严肃挑战。他的演讲从合作这一核心问题出发,梳理目前对合作问题的讨论,介绍了合作困境问题研究的理论范式,尤其是其中物以类聚模型进路。然后用社会效益及福利最大化原则一以贯之梳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介绍了儒家思想中的德、中庸、礼、仁、孝、忠、信等思想的内涵和脉络,在儒家经典中确认物以类聚机制与行为的重要地位,并论证历代教化旌表实践的相辅相成作用,可促进社会合作与信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玲芳教授作了题为《市场(机制)设计在网络平台上的应用》的主旨演讲。李玲芳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近十年的学术经历,李玲芳教授的主要研究聚焦在机制设计、数字经济和行为经济上,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信誉机制提升电商平台的公平与效率、设计行为机制促进数字金融平台上的诚信交易和数字化平台上的信息机制及其作用机理。李玲芳教授受到eBay、淘宝等电商平台评论反馈的启发,发现信誉机制能够帮助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高市场信任,但是也存在反馈不足、反馈偏差和反馈操纵等问题。由此李玲芳教授提出设计了RFF(Rebate for feedback)信誉机制来提升电商平台的公平与效率。该机制是由卖家事前承诺无论好评差评都会给奖励,以激发买家留下文字评论,同时也给买家发送愿意提供高质量交易的信号。李玲芳教授对RFF机制从理论建模-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实证分析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证,发现平台上实施评论有礼(Rebate)机制可以促进平台上的有效交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捷副教授作了题为《群众智慧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知识、信息与经验法则》的主旨演讲。郑捷副教授首先提出当其他个体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他人的决策信息是否会影响个人的信念与决策?然后列举了信息影响个体信念与行为的现实事例来说明信息的内容和来源都可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且信息对不同知识水平的个体和不同难度水平的决策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郑捷副教授使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郑捷副教授发现:在问题层面上,信息会增大绩效差别(群众智慧的运用可能适得其反);在个体层面上,信息会减小绩效差别(知识使人进步,无知者收益更大);提供过多的信息,对提升绩效可能有害无益;他人的决策和信心等信息都对个体是否改变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郑捷副教授比较了个体对从众法则、信心法则和人工智能法则的使用,发现从众法则被个体显著使用;而当提供的信息包括多项内容时,相对于信心法则,个体更依赖于从众法则。

最后是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跨界合唱环节。采用线上对接演唱(包特、黄振兴、杨杨)和线上主会场现场演唱(刘守英、王湘红、杨春雷、郑捷、周业安、苗彬、孙文凯、代志新、张博宇和王云)的方式共同演唱了歌曲《我和你》,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我和你,是不是,理性经济人;为梦想,千里盼,相会在云端;实验室,田野,行为和神经;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至此,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主论坛在合唱声中隆重开幕。

8月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2020)”的9场分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共收到稿件80余篇,经过初审、委员会匿名评审,最终进入会议报告论文37篇,主题涉及个体决策与社会偏好、行为金融、劳动与公共政策、组织与机制设计、实地实验和发展等。在各场分论坛上,报告人、点评人、主持人以及听众围绕论文展开深入讨论,各位专家从边际贡献、实验设计、行文逻辑等不同角度提供大量宝贵意见。

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致力于推进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打造行为与实验经济本土化和国家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推动了论文作者、编辑部和评论专家的多方交流与互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