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前不久,由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计划和北京市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中国经济研究热点”课题组,根据2000年至2006年经济学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排名,选择19本统计样本期刊,对2007年样本期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共2746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排在前10位的问题分别是:资本市场、经济增长与发展、“三农”、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公共经济、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商业银行;排在第十一至二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就业、政府规制、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财政体制、企业成长、企业理论、人力资本、人民币汇率。
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
2007年的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相对于2003年至2006年的研究热点,出现了以下突出的新变化:
经济增长与发展首次超过“三农”,跃居第二位。在此前4年中,经济增长与发展都排在资本市场和“三农”之后,位居第三位或第四位。2007年的这一变化意味着:一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治国理念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贯彻。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三是改革为发展服务得到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学从“改革经济学”转向“发展经济学”。发展问题研究的勃兴意味着我国的发展经验正为发展经济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四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因而对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研究和缜密分析、设计成为国家的需要与学者的责任。
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首次进入前5位。2003年它没有进入前20位,2004年至2006年分别位于第十五、八、九位,2007年上升到第五位,是10大热点中升幅最高的。这一热点近几年被持续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方式。我国经济发展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倾斜,大规模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依赖大规模出口带动。因而,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但大规模出口的可持续性目前却遇到了贸易摩擦的困扰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使得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加迫切。二是流动性过剩。2007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冲击。流动性过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外贸快速增长导致的国内外经济失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从2006年的第三十八位迅速上升到第十一位,显示了经济学界对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空前重视。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新关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3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积累,使我国学者有能力运用我国的改革发展经验,推进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二是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甚至改造西方经济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西方的发展实践和背景、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许多问题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或只能部分解释,这就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经济学作出中国化的分析和改造。三是发展新的理论和概念,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我国3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孕育着新的理论与规律,揭示这些理论和规律是我国经济学者的难得机遇和历史使命。
经济热点研究的新进展
相对于2006年的经济研究热点,2007年经济理论研究的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一是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经济工作的主题是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也可以归结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经济学界从经济制度、自然禀赋、人口红利、知识经济等方面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原因及实现机制。这些解释概括起来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即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和供给推动的经济发展。需求拉动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现在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供给推动主要是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推动,现在结构优化推动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二是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实现机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历史转型,即从主要源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转变为更加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三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周期与波动。自2003年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以来,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学者们对经济发展周期和波动进行了预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三农”问题。首先,对工业反哺农业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构建了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提出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根据长三角等地的实践经验,把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扩展到对城市支持农村的路径分析。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仍然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第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而这靠分散的小农户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寻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2007年的研究进展主要有: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等多种农业工业化模式;对合作社进行了制度探讨;研究了韩国、印度等国的合作社,以期为我国合作社发展提供借鉴。第四,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粮价快速上涨,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关注。学界主要从粮食流通、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等角度分析了粮食安全问题。
关于公共经济问题。首先,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是公共经济研究深化的亮点。主要从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干预的效率边界、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政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等方面揭示政府的投入产出关系,为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优化政府经济行为拓展了思路。其次,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地方政府行为成为公共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研究主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地方利益等方面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还针对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这一矛盾现象,说明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竞赛和利益诱导下的行为方式。第三,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对政府作用的期待可能超越政府的能力以及政府管理的效率边界。为防止出现这种状况,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有关研究深入探讨了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中介组织的作用等问题,推动了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
关于研究方法。2007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到这些理论对我国经济的有效性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以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找寻实践依据,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供方法论基础。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学自主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人民日报》 ( 2008-02-26 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