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反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
2002年12月,由杜厚文教授、黄泰岩教授主持的1999年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走出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反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2000年9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荣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针对三大变化以及由其所引起的三大矛盾,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总体而言应实行以下三大战略:一是以刺激需求、拉动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战略。二是以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战略。三是以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为特征的加快开放战略。在分析了基本经济背景下,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将是各种政策的综合配套运用。为了详尽地展示我国政府1999年反通货紧缩的战斗历程及其辉煌成绩,探讨今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2000)》将主题聚焦在"我国反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以期对我国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通货紧缩现象作出我们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描述,对反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提出我们的建议。
主要内容包括:通货紧缩总论、反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反通货紧缩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反通货紧缩的收入政策、反通货紧缩的消费政策、反通货紧缩的消费政策、反通货紧缩的对外贸易政策、反通货紧缩的外资政策、反通货紧缩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反通货紧缩的资本市场政策。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由杨瑞龙教授、贺耀敏教授主持的1999年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结构创新”的最终成果《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2001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课题的研究主线,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另一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选择,特别是探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具体思路。本书一是强调"研究性",避免就事论事地讨论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一个经过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讨与国有企业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从而力图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追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重点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同时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引申到产权制度、银行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三是采取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的回答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本书十分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四是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时,重点不是放在应该这样“改”,而是着重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以及如何这样“改”。
本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国有企业财务困境与投资扩张关系的实证研究;竞争、内部人控制与经济绩效;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与效率的博弈分析;经理报酬、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研究;企业网络化及对企业制度构建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治理结构的创新;企业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演变及其制度设计;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与监控机制创新;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的实证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我国中小企业政策选择;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国有医疗卫生机构分类重组模式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职能》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
由黄泰岩教授主持的2001年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雷达教授撰写的论文"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职能" 2003年1月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在该文中雷教授谈到,现阶段表现为全球经济市场化的经济全球化在自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国家职能。主流经济学家推崇的以弱化国家职能为全球化应对之策的观点,既存在逻辑缺陷,也很难得到事实的雄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