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在这一制度中,资本与劳动存在着根本对立。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普通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使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紧密,要求资源在它们之间的分配或配置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同时,整个社会经济的运动却受私人利益支配和市场竞争调节。这样就产生了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无组织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正常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这是产生危机的重要条件。
信用和股份制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使生产和消费可以超出自有资金的限制而获得跳跃式的增长。但是,它们也创造出了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大量的虚假需求。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一方面使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使单位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资本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和劳动力过剩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因果,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爆发。
经济危机与货币和金融危机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经济危机使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遭到破坏,造成信用关系紊乱、银行倒闭、货币流通紧缩,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的危机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以及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也会导致货币和金融危机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和金融危机对工商业具有反作用。
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空间限制向全球扩张的趋势。这就把资本与劳动、生产与消费、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组织性的矛盾推向更高阶段和更广范围,世界经济的各种矛盾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集中暴露出来。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强制性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得到暂时恢复,为新的增长奠定基础,直到下次危机爆发。固定资产更新则是这种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不断加深的趋势。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生产的集中和垄断日益加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资本力量的加强,财富占有和分配的两极分化,垄断组织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更加严重,从而也使经济危机具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不能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如加强国家干预和建立福利制度等,以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除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