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张燕生:应对金融危机更应重视“走出去”(人民日报)
发表日期:2009-03-25 作者:

关键字:

应对金融危机更应重视“走出去”(本周话题)

 张燕生 《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23日   07 版)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进一步表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既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国际环境下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应着力开拓能够对冲开放风险的发展新路子。其中很重要的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建立国内资产与国外资产、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上游资产与下游资产等资产组合多样化的新结构,真正从战略上统筹协调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多元化发展与对冲风险、“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自2000年以来,全球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起大落。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额达到1491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但伴随着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的急剧减速、2001年信息技术泡沫破灭和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额急剧跌至2001年的7351亿美元,这个跌势一直持续到2003年。但随着美国金融和地产泡沫出现,全球直接投资额增长在2004年开始回升,到2007年再次创出1833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跨国收购与兼并的比重高达89.3%。然而,当前美国金融和地产泡沫破灭,不仅标志着美国“虚拟经济繁荣”的终结,严重打击了全球性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也造成受冲击深重的美、日、欧资本的全球性撤资,致使不少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至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均增速达到56%。而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逆势而上。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21.5亿美元。这既显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积累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又表明我国不少企业正在抓住机遇,通过积极“走出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我国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布局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急需资金和就业机会的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恢复。

  我国企业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走出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在海外建立研发或设计中心,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目前,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主要发生在美、日、欧之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其特点之一是,研发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科学技术含量越低。这说明,美、日、欧等的核心技术优势主要是本地化而不是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开始在欧、美、日投资设立研发或设计中心。

  在海外投资开发能够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资源类项目。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不仅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开始在非洲投资资源开发项目,而且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也开始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从事矿产前期勘探等高风险投资项目。这种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在内的南南合作投资模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和途径的多样化发展。

  投资能够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项目。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日本、韩国、欧洲等在我国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越来越多,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在境外建立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贸合作区越来越多。我国与东盟、智利、新西兰等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

  发展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这方面,海尔是走在最前面的企业之一,其目标是在美、日、韩等国长期开发当地适销的主流产品,建立当地营销的主流渠道,培育当地生根的全球品牌。虽然这是一种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但海尔经过多年努力,正在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品牌和美、日、韩市场上的当地品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企业的出口市场和销售渠道受到很大损失,企业对“渠道为王”的体会更深。例如,陕西果农前年种植的用于加工果汁的水果收购价约八毛一斤,去年则降到八分一斤,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果汁的国际营销渠道,一旦国外大客户大幅减少采购,果农收益就随之大幅下降。这就要求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功能从加工组装制造向境外销售延伸拓展,我国外贸公司从单一外贸功能向综合商社和全球供应链管理方面发展,以确保出口收益和出口市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