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青年报: 学者聚焦: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发表日期:2009-07-27 作者:

关键字:

 

学者聚焦: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首届“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 2009)”一瞥

 

林晓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7

 

 

    近日,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2009)”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经济学者,就如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如何在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等话题展开专题演讲。

    

反对私有化不是反对市场化

 

    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了什么?怎样看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怎样看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相互关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题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的演讲中认为,这场金融危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说明,私有制,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无论它变换的多么现代,无论它变换的结构多么复杂,实际上它最根本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当年分析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冲突是存在的。所以这场危机说到底,还是资本主义的现代的私有制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矛盾的冲突和表现。

    刘伟同时指出,需要明确的是,这场危机不能证明我们的改革要反对市场化,不能说有了这场危机之后,我们又开始动摇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的目标,而是要更加坚定在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的市场化这样一个改革的目标。

    今天这场危机是不是要告诉人们重新再回到理性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立场上去?刘伟说,我们要限制甚至要反对片面鼓吹“自由化”(指经济上的自由化),但是也要承认我们的体制竞争是不充分的,不能以反对过度的“自由化”,作为限制中国开展公平竞争、提高竞争充分性的体制性的理由。中国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竞争不够充分、垄断或者歧视性不公平的竞争和因素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刘伟强调,我们反对放弃自己的历史现实,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全盘西化,用所谓华盛顿共识或者其他的西方的主流意识统一我们的指导思想,统一我们社会制度变革的价值导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一体化”,既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也不会增大中国人的福祉。但是我们也不能由此提出反对全球化、国际化。不能因为开放度不够,就说我们这次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很强,因为落后不是骄傲的理由。将来改革的趋势肯定是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走。因为封闭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况且它不是方向。

    从改革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中国经济学研究有哪些热点?相对前几年热点排名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泰岩教授和他的课题组通过对CSSCI排名前20名经济学类杂志中的14本及其他类排名第一的杂志4本,共2481篇有效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经济学研究排名的前10大热点问题——

    (1)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2)资本市场;(3)三农;(4)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5)货币政策;(6)区域经济发展;(7)公共经济;(8)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9)经济体制改革;(10)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

    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的最大变化是什么?黄泰岩说,“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一次超过“资本市场”跃居第一位。说明2008年中国经济出现下行,中国经济遇到了寒冬,如何从发展上突破寒冬迎来春天,正是经济学家集中关注的一个问题。

    黄泰岩认为,前五年中,“经济增长与发展”最低排在第四位,后来上到第三位,2007年上到第二位,连续四年的往前排名,说明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的主题,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学从改革经济学转到发展经济学。

    那么,什么是中国发展经济学?黄泰岩做了一个基本概括:在理念上,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从过去单纯追求GDP总量向结构优化转换;从发展资源上看,过去只注重物质资本,现在向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并重转换;从发展动力的角度讲,过去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现在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转变。从发展道路的转变来讲,中国从以前的二元经济演进到三元经济,所谓三元经济就是现在我们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知识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三个经济并存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当下真正的消费难点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0年以来,我国社会零售商品总的增长率高于GDP,但是我国的消费率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62%一直降到2007年的48.8%。”那么,中国当下真正的消费难点在哪儿呢?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基本实现温饱型小康,这意味着吃穿不愁。而吃穿不愁的含义就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吃、穿、用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下降。所以,今天我们碰到了各种消费难题:房价不断上涨,医药越来越贵,交通越来越拥堵,就学越来越难……这说明,中国真正的消费难点在住、行、学,不在吃、穿、用。

    王国刚说,住、行、学必须通过消费投资或者非生产性投资才能为它创造消费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是把生产性投资和消费性投资分离,大幅度扩大消费性投资,为消费创造条件。很多人都还记得,1956年毛泽东写了一篇《论十大关系》,说重工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但是发展重工业,要先发展轻工业,轻工业发展起来才有资金。所以,今天我们要扩大消费,前提是要扩大消费性投资,才能够创造消费条件,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的消费需求。

    王国刚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扩大消费性投资的同时就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的经济需要两个发动机,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镇化。只有城镇化有效展开了,所谓的第三产业或者叫服务业才能有效展开,因为城镇化是它的基本载体。只有城镇化有效展开,才能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工程是跟城镇化连在一块儿的。城镇化是中国几十个产业、几万种产品的火车头,因此中国扩大内需的重心在于加快城镇化发展。

    本次论坛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市经济学总会联合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