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于日前在京召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一鸣: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王一鸣指出,从过去几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2007年以来,无论是季度还是年度增速都出现大幅回落,季度同比增速从2007年2季度14 .8%回落到今年1季度的7.4%,增速下降一半,年度增速从2007年14.2%回落到去年的7.7%,下降6.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换挡期,不仅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更重要的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从国际经验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增速都会有一个拐点性变化。日本大致出现在1969年,1973年第三次石油危机后高速增长就终结了。韩国大致出现在1988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高速增长基本也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拐点出现以后,钢铁、电力和汽车等制造业部门产能逐渐接近极限规模。“同样,我国在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后,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也将逐步接近极限规模,再靠规模扩张已经走不下去了,这就要求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王一鸣强调。
在王一鸣看来,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制造业部门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行业产能规模接近极限。
2013年,我国钢材产能达到10.6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亿千瓦,汽车产量达到2211万辆。总体上看,制造业发展“铺摊子”阶段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深刻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逐步形成,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产业升级和创新正在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这要看能否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形成一批处在创新前沿的龙头企业。
王一鸣进一步指出,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说,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也就是‘铺摊子’,那么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也就是要‘上台阶’。过去产业升级可以依托技术引进或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现阶段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融合为一体,因为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为市场所需要、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产业升级上台阶。产业升级不是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调整不同价值链区段的比例关系,要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价值链中高端,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龙头企业和配套体系”的产业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提高重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方向发展;强化研发设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创新上台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已经具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王一鸣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第一,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转型。
第二,把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市场潜力非常大。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力度。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对深化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体制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全社会创新潜能充分迸发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于日前在京召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一鸣: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王一鸣指出,从过去几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2007年以来,无论是季度还是年度增速都出现大幅回落,季度同比增速从2007年2季度14 .8%回落到今年1季度的7.4%,增速下降一半,年度增速从2007年14.2%回落到去年的7.7%,下降6.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换挡期,不仅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更重要的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从国际经验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增速都会有一个拐点性变化。日本大致出现在1969年,1973年第三次石油危机后高速增长就终结了。韩国大致出现在1988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高速增长基本也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拐点出现以后,钢铁、电力和汽车等制造业部门产能逐渐接近极限规模。“同样,我国在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后,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也将逐步接近极限规模,再靠规模扩张已经走不下去了,这就要求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王一鸣强调。
在王一鸣看来,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制造业部门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行业产能规模接近极限。
2013年,我国钢材产能达到10.6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亿千瓦,汽车产量达到2211万辆。总体上看,制造业发展“铺摊子”阶段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深刻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逐步形成,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产业升级和创新正在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这要看能否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形成一批处在创新前沿的龙头企业。
王一鸣进一步指出,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说,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也就是‘铺摊子’,那么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也就是要‘上台阶’。过去产业升级可以依托技术引进或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现阶段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融合为一体,因为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为市场所需要、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产业升级上台阶。产业升级不是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调整不同价值链区段的比例关系,要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价值链中高端,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龙头企业和配套体系”的产业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提高重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方向发展;强化研发设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创新上台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已经具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王一鸣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第一,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转型。
第二,把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市场潜力非常大。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力度。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对深化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体制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全社会创新潜能充分迸发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于日前在京召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一鸣: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王一鸣指出,从过去几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2007年以来,无论是季度还是年度增速都出现大幅回落,季度同比增速从2007年2季度14 .8%回落到今年1季度的7.4%,增速下降一半,年度增速从2007年14.2%回落到去年的7.7%,下降6.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换挡期,不仅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更重要的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从国际经验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增速都会有一个拐点性变化。日本大致出现在1969年,1973年第三次石油危机后高速增长就终结了。韩国大致出现在1988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高速增长基本也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拐点出现以后,钢铁、电力和汽车等制造业部门产能逐渐接近极限规模。“同样,我国在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后,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也将逐步接近极限规模,再靠规模扩张已经走不下去了,这就要求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王一鸣强调。
在王一鸣看来,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制造业部门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行业产能规模接近极限。
2013年,我国钢材产能达到10.6亿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亿千瓦,汽车产量达到2211万辆。总体上看,制造业发展“铺摊子”阶段基本结束。与此同时,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深刻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逐步形成,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产业升级和创新正在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这要看能否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形成一批处在创新前沿的龙头企业。
王一鸣进一步指出,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说,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也就是‘铺摊子’,那么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也就是要‘上台阶’。过去产业升级可以依托技术引进或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现阶段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融合为一体,因为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为市场所需要、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产业升级上台阶。产业升级不是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调整不同价值链区段的比例关系,要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价值链中高端,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龙头企业和配套体系”的产业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提高重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方向发展;强化研发设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就要推动创新上台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已经具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王一鸣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第一,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转型。
第二,把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我国正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市场潜力非常大。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力度。
第四,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对深化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体制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全社会创新潜能充分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