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较早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的经济学家保尔·大卫的说法,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如果它们在结构上未受扰乱,就不能摆脱过去事件的影响,而且它们没有一个在整个状态空间上连续的、有限制的不变概率分布。换句话说,它们被吸入若干可能的‘吸引子’(at-tractors)中的哪一个的领域之中,……,从特征上说,取决于某些在这个过程的历史的较早时刻占优势的偶发和瞬时状态(aleatory and t-ransient condition)的持续影响。”(注:P.David,Why Are Instit-ution the"Carriers of History":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5,No.2,1994.)也就是说,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向”。(注:U.W-itt,Evolutio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3,p.xxi.)在经济领域内,报酬递增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W.巴兰·阿瑟(注:W.B.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y Events."The Economic Journal,99(March,1989).)、保尔·大卫等人运用路径依赖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技术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来这种方法又被某些学者用来解释某些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他们认为,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可替代的技术和组织方案中,具有现实或潜在优势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落选,较差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被选中,而因为存在由沉没成本、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技术和组织演进轨迹往往陷于难以摆脱的“闭锁”(lockin)状态。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路径依赖方法在经济上的运用持保留态度。威廉姆森就认为,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并无“数量上的显著性”。例如,在他看来,被阿瑟当做技术路径依赖案例的录像机技术选择和核反应堆技术选择,“尽管都是路径依赖的有趣例子,但‘获胜’的技术并不明显地劣于失败者,甚至获胜者是否劣于失败者也完全不清楚。”事实上,大卫那个QWERTY键盘对DSK键盘的经典案例(注:QWERTY打字机键盘布置于1870年被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32年有人发明出据说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的DSK键盘,但这种键盘未能推广开来。大卫等人将这个事例当做路径依赖的一个重要证据(P.David,"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载Economic History,May 1985),认为对QWERTY键盘的路径依赖排斥了效率更高的DSK(The Dvorak Simplified Keyboard)键盘。但是,后来有人对这一案例的重新调查和实验表明,DSK键盘未能被采用的原因,虽然与QWERTY键盘的收益递增有关,但主要是因为QWERTY键盘具有DSK键盘所没有的技术优势。(见S.Liebowitz and S.Margolis,1990,The Fable of the Keys)),已被进一步的调查和实验所推翻。威廉姆森据此指出,“在QWERTY键盘案例中,路径依赖对效率只有轻微的影响。”至于某些学者就某些行业的产业组织演进中的路径依赖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威廉姆森也认为,这只是说明路径依赖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将这类实验描述为对于‘偶然性和理性相对作用’的检验,尚为时过早。”他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然而,这并不能使我得出不变的键盘布置是从1870年至今打字机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属性的印象。如何解释机械技术方面的改进?如何解释电动打字机的出现?如何解释个人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发明?其他‘结构上优越’的技术都被忽视了吗?如果更有效率的技术或迟或早总是会取代较无效率的技术,难道应当把它(指路径依赖)当做特征性的现象吗?”威廉姆森的结论是“节约”(economizing)即对提高效率的追求,才是技术和组织变迁中的主要现象。(注:O.Williamson,1995,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Hand 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edited by Smelser and Swedbery,Princeton Press.)近来,列波维茨威和马格利斯从对美国所谓“新经济”中有关高技术行业的路径依赖的若干重要案例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与威廉姆森类似的结论:“我们的主张是好的产品获胜。而一些经济模型得出的对立主张是好的产品可能不能取胜,而质次价高的坏产品却会得到网络效应和其他效应的保护。有无数的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没有任何一个清楚记录的例子是支持对立的主张的。”(注:S.J.Liebowitz and S.E.Margolis,1999,Winners,Losers,and Macrosoft,.Oakland,Calif.: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第243页。)威廉姆森等人对路径依赖方法的质疑和反对无疑是有力的。
西方经济学中通行的帕累托效率标准能否用作制度绩效的标准呢?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E.G.福路布滕和R.理奇指出,这样做会碰到社会福利边界上存在多个帕累托解的问题;离开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无法对这些解进行比较。(注:E.G.Furubotn and R.Litc-her,"The New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Economic History——Ed-itorial Prefac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5(1989):1-5.)事实上,帕累托最优状态是随一定制度框架所包含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政治结构、法律和伦理规范而变化的。D.W.布若姆利认为,将帕累托标准当做制度效率标准,是“经济的制度结构与可以从这个制度结构中引出的效率判断之间的循环论证”(注:D.W.Bromley,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Policy,Oxford:Blackwell,1989.)。B.维拉据此强调:“必须认识到的是,既然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制度结构确定的,将它当成制度分析的评价标准就是毫无意义的。”他还进一步指出,用潜在的帕累托状态即补偿检验作为制度绩效指标,也会碰到类似的困难,因为正式制度结构所包含的权力对比决定了什么是损失,以及谁应当获得补偿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补偿。(注:B.Vira,"The Political Coase Theorem: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lassical and Critical Institution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XXXI,September,1997.)此外,帕累托状态是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将其运用于动态的制度变迁过程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因为在不断流逝的历史中,制度的选择集合是开放的、随时间变化的。
其实,即便是一些持“科斯立场”或新制度主义立场的西方学者,对无限制地扩大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布坎南和斯塔布列宾就曾指出,“科斯的分析只适用于厂商之间的外部性关系”,将科斯定理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相互作用,即使是经济领域内的其他相互作用,也是有问题的。(注:J.M.Buchanan and W.C.Stub-blebine,1962,Externality.Economica(NS)29(1962).)然而,就是撇开这类问题,假定诺斯所说的那种政治市场存在,所谓“政治交易费用”能否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也大成问题。
退一步说,即便脱离制度收益的交易成本能够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它也是一个没有时间维度的静态比较标准。这样一个标准,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不能用作解释作为动态过程的制度变迁的。除非在创世纪的神话中,上帝在造出亚当和夏娃的同时,再奉送给他们一份关于将要在没有终点的时间长河中发生的形形色色制度的完备菜单,以备这对夫妇及他们的子孙随着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主观偏好的差异和变化,运用成本—收益计算方法,在这个菜单中进行选择。这正是诺斯教授为我们创造的新神话。这说明他这个历史学家,不懂得赫拉克利特那个“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的历史的辩证法。这与上面谈到的与收益无关的交易成本问题是有联系的:按照新古典理论,要将收益从分析中排除掉,只有在零利润的一般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做得到。而根据一般均衡的定义,在这种状态中是不存在任何改变现状、进行交易的激励的。对于制度变迁分析来说,这意味着变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由交易成本计算推动的政治交易及制度变迁,是一种悖论。这是给动态过程穿上比较静态分析的小鞋导致的荒谬结果。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作为新制度主义支柱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比较静态性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它不能用作分析本质上是一个进化过程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注:例见G.Slarter and D.Spencer,"The Uncertainty Found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March 2000。)进化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方法的目的,就是要用它取代交易费用这个静态的分析框架。诺斯却硬将这两个根本冲突的理论拼凑在一起,实行一种方枘圆凿的荒谬结合。
马克思认为,在考察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制度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将社会制度的变迁归因于文化、观念的改变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跳出18世纪启蒙学者的循环论证的牢笼,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作出唯物主义的合理说明。诺斯的看法正好与马克思相反,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被他归结为人们主观模式或观念的变化。而在无法回答观念为何变化时,他又乞灵于意见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意见的循环论证。可见,诺斯的历史观,不过是早就为马克思所超越了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现代翻版。在这种陈腐历史观的支配下,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连在自己祖国历史上发生的南北战争,都无法从社会经济根源上加以说明,而将这场导致美国社会制度巨大变革的革命归结为“废奴集团的宗教狂热”、“对奴隶制无道德信念的增强”。在这个问题上,诺斯的见识不如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国学者比尔德夫妇。他们指出,“在这次大变革中,北方和西方的资本家、工人和农民推翻了南方种植场主在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注:C.Beard and M.Beard,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New York,1927.)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则进一步指出:“这场战争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这场战争的总的后果在于它清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同时刺激了这个制度,使它大大发展起来。”(注:W.Z.Forster,The Negro People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1954.)事实上,脱离开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与农奴制生产关系的冲突,离开了作为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力图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范围的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渴求土地的广大农民与南方奴隶主的经济利益冲突(注:刘祚昌:《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根本无法解释早在古代就存在的“奴隶制无道德的信念”为什么会在南北战争前后突然发扬光大起来。
按照较早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的经济学家保尔·大卫的说法,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如果它们在结构上未受扰乱,就不能摆脱过去事件的影响,而且它们没有一个在整个状态空间上连续的、有限制的不变概率分布。换句话说,它们被吸入若干可能的‘吸引子’(at-tractors)中的哪一个的领域之中,……,从特征上说,取决于某些在这个过程的历史的较早时刻占优势的偶发和瞬时状态(aleatory and t-ransient condition)的持续影响。”(注:P.David,Why Are Instit-ution the"Carriers of History":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5,No.2,1994.)也就是说,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向”。(注:U.W-itt,Evolutio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3,p.xxi.)在经济领域内,报酬递增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W.巴兰·阿瑟(注:W.B.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y Events."The Economic Journal,99(March,1989).)、保尔·大卫等人运用路径依赖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技术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来这种方法又被某些学者用来解释某些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他们认为,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可替代的技术和组织方案中,具有现实或潜在优势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落选,较差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被选中,而因为存在由沉没成本、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技术和组织演进轨迹往往陷于难以摆脱的“闭锁”(lockin)状态。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路径依赖方法在经济上的运用持保留态度。威廉姆森就认为,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并无“数量上的显著性”。例如,在他看来,被阿瑟当做技术路径依赖案例的录像机技术选择和核反应堆技术选择,“尽管都是路径依赖的有趣例子,但‘获胜’的技术并不明显地劣于失败者,甚至获胜者是否劣于失败者也完全不清楚。”事实上,大卫那个QWERTY键盘对DSK键盘的经典案例(注:QWERTY打字机键盘布置于1870年被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32年有人发明出据说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的DSK键盘,但这种键盘未能推广开来。大卫等人将这个事例当做路径依赖的一个重要证据(P.David,"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载Economic History,May 1985),认为对QWERTY键盘的路径依赖排斥了效率更高的DSK(The Dvorak Simplified Keyboard)键盘。但是,后来有人对这一案例的重新调查和实验表明,DSK键盘未能被采用的原因,虽然与QWERTY键盘的收益递增有关,但主要是因为QWERTY键盘具有DSK键盘所没有的技术优势。(见S.Liebowitz and S.Margolis,1990,The Fable of the Keys)),已被进一步的调查和实验所推翻。威廉姆森据此指出,“在QWERTY键盘案例中,路径依赖对效率只有轻微的影响。”至于某些学者就某些行业的产业组织演进中的路径依赖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威廉姆森也认为,这只是说明路径依赖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将这类实验描述为对于‘偶然性和理性相对作用’的检验,尚为时过早。”他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然而,这并不能使我得出不变的键盘布置是从1870年至今打字机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属性的印象。如何解释机械技术方面的改进?如何解释电动打字机的出现?如何解释个人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发明?其他‘结构上优越’的技术都被忽视了吗?如果更有效率的技术或迟或早总是会取代较无效率的技术,难道应当把它(指路径依赖)当做特征性的现象吗?”威廉姆森的结论是“节约”(economizing)即对提高效率的追求,才是技术和组织变迁中的主要现象。(注:O.Williamson,1995,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Hand 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edited by Smelser and Swedbery,Princeton Press.)近来,列波维茨威和马格利斯从对美国所谓“新经济”中有关高技术行业的路径依赖的若干重要案例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与威廉姆森类似的结论:“我们的主张是好的产品获胜。而一些经济模型得出的对立主张是好的产品可能不能取胜,而质次价高的坏产品却会得到网络效应和其他效应的保护。有无数的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没有任何一个清楚记录的例子是支持对立的主张的。”(注:S.J.Liebowitz and S.E.Margolis,1999,Winners,Losers,and Macrosoft,.Oakland,Calif.: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第243页。)威廉姆森等人对路径依赖方法的质疑和反对无疑是有力的。
西方经济学中通行的帕累托效率标准能否用作制度绩效的标准呢?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E.G.福路布滕和R.理奇指出,这样做会碰到社会福利边界上存在多个帕累托解的问题;离开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无法对这些解进行比较。(注:E.G.Furubotn and R.Litc-her,"The New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Economic History——Ed-itorial Prefac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5(1989):1-5.)事实上,帕累托最优状态是随一定制度框架所包含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政治结构、法律和伦理规范而变化的。D.W.布若姆利认为,将帕累托标准当做制度效率标准,是“经济的制度结构与可以从这个制度结构中引出的效率判断之间的循环论证”(注:D.W.Bromley,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Policy,Oxford:Blackwell,1989.)。B.维拉据此强调:“必须认识到的是,既然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制度结构确定的,将它当成制度分析的评价标准就是毫无意义的。”他还进一步指出,用潜在的帕累托状态即补偿检验作为制度绩效指标,也会碰到类似的困难,因为正式制度结构所包含的权力对比决定了什么是损失,以及谁应当获得补偿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补偿。(注:B.Vira,"The Political Coase Theorem: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lassical and Critical Institution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XXXI,September,1997.)此外,帕累托状态是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将其运用于动态的制度变迁过程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因为在不断流逝的历史中,制度的选择集合是开放的、随时间变化的。
其实,即便是一些持“科斯立场”或新制度主义立场的西方学者,对无限制地扩大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布坎南和斯塔布列宾就曾指出,“科斯的分析只适用于厂商之间的外部性关系”,将科斯定理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相互作用,即使是经济领域内的其他相互作用,也是有问题的。(注:J.M.Buchanan and W.C.Stub-blebine,1962,Externality.Economica(NS)29(1962).)然而,就是撇开这类问题,假定诺斯所说的那种政治市场存在,所谓“政治交易费用”能否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也大成问题。
退一步说,即便脱离制度收益的交易成本能够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它也是一个没有时间维度的静态比较标准。这样一个标准,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不能用作解释作为动态过程的制度变迁的。除非在创世纪的神话中,上帝在造出亚当和夏娃的同时,再奉送给他们一份关于将要在没有终点的时间长河中发生的形形色色制度的完备菜单,以备这对夫妇及他们的子孙随着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主观偏好的差异和变化,运用成本—收益计算方法,在这个菜单中进行选择。这正是诺斯教授为我们创造的新神话。这说明他这个历史学家,不懂得赫拉克利特那个“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的历史的辩证法。这与上面谈到的与收益无关的交易成本问题是有联系的:按照新古典理论,要将收益从分析中排除掉,只有在零利润的一般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做得到。而根据一般均衡的定义,在这种状态中是不存在任何改变现状、进行交易的激励的。对于制度变迁分析来说,这意味着变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由交易成本计算推动的政治交易及制度变迁,是一种悖论。这是给动态过程穿上比较静态分析的小鞋导致的荒谬结果。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作为新制度主义支柱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比较静态性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它不能用作分析本质上是一个进化过程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注:例见G.Slarter and D.Spencer,"The Uncertainty Found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March 2000。)进化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方法的目的,就是要用它取代交易费用这个静态的分析框架。诺斯却硬将这两个根本冲突的理论拼凑在一起,实行一种方枘圆凿的荒谬结合。
马克思认为,在考察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制度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将社会制度的变迁归因于文化、观念的改变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跳出18世纪启蒙学者的循环论证的牢笼,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作出唯物主义的合理说明。诺斯的看法正好与马克思相反,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被他归结为人们主观模式或观念的变化。而在无法回答观念为何变化时,他又乞灵于意见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意见的循环论证。可见,诺斯的历史观,不过是早就为马克思所超越了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现代翻版。在这种陈腐历史观的支配下,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连在自己祖国历史上发生的南北战争,都无法从社会经济根源上加以说明,而将这场导致美国社会制度巨大变革的革命归结为“废奴集团的宗教狂热”、“对奴隶制无道德信念的增强”。在这个问题上,诺斯的见识不如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国学者比尔德夫妇。他们指出,“在这次大变革中,北方和西方的资本家、工人和农民推翻了南方种植场主在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注:C.Beard and M.Beard,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New York,1927.)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则进一步指出:“这场战争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这场战争的总的后果在于它清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同时刺激了这个制度,使它大大发展起来。”(注:W.Z.Forster,The Negro People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1954.)事实上,脱离开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与农奴制生产关系的冲突,离开了作为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力图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范围的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渴求土地的广大农民与南方奴隶主的经济利益冲突(注:刘祚昌:《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根本无法解释早在古代就存在的“奴隶制无道德的信念”为什么会在南北战争前后突然发扬光大起来。
按照较早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的经济学家保尔·大卫的说法,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如果它们在结构上未受扰乱,就不能摆脱过去事件的影响,而且它们没有一个在整个状态空间上连续的、有限制的不变概率分布。换句话说,它们被吸入若干可能的‘吸引子’(at-tractors)中的哪一个的领域之中,……,从特征上说,取决于某些在这个过程的历史的较早时刻占优势的偶发和瞬时状态(aleatory and t-ransient condition)的持续影响。”(注:P.David,Why Are Instit-ution the"Carriers of History":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5,No.2,1994.)也就是说,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向”。(注:U.W-itt,Evolutio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3,p.xxi.)在经济领域内,报酬递增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W.巴兰·阿瑟(注:W.B.Arthur,"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y Events."The Economic Journal,99(March,1989).)、保尔·大卫等人运用路径依赖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技术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来这种方法又被某些学者用来解释某些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他们认为,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可替代的技术和组织方案中,具有现实或潜在优势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落选,较差的技术和方案可能被选中,而因为存在由沉没成本、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技术和组织演进轨迹往往陷于难以摆脱的“闭锁”(lockin)状态。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路径依赖方法在经济上的运用持保留态度。威廉姆森就认为,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并无“数量上的显著性”。例如,在他看来,被阿瑟当做技术路径依赖案例的录像机技术选择和核反应堆技术选择,“尽管都是路径依赖的有趣例子,但‘获胜’的技术并不明显地劣于失败者,甚至获胜者是否劣于失败者也完全不清楚。”事实上,大卫那个QWERTY键盘对DSK键盘的经典案例(注:QWERTY打字机键盘布置于1870年被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32年有人发明出据说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的DSK键盘,但这种键盘未能推广开来。大卫等人将这个事例当做路径依赖的一个重要证据(P.David,"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载Economic History,May 1985),认为对QWERTY键盘的路径依赖排斥了效率更高的DSK(The Dvorak Simplified Keyboard)键盘。但是,后来有人对这一案例的重新调查和实验表明,DSK键盘未能被采用的原因,虽然与QWERTY键盘的收益递增有关,但主要是因为QWERTY键盘具有DSK键盘所没有的技术优势。(见S.Liebowitz and S.Margolis,1990,The Fable of the Keys)),已被进一步的调查和实验所推翻。威廉姆森据此指出,“在QWERTY键盘案例中,路径依赖对效率只有轻微的影响。”至于某些学者就某些行业的产业组织演进中的路径依赖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威廉姆森也认为,这只是说明路径依赖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将这类实验描述为对于‘偶然性和理性相对作用’的检验,尚为时过早。”他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然而,这并不能使我得出不变的键盘布置是从1870年至今打字机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属性的印象。如何解释机械技术方面的改进?如何解释电动打字机的出现?如何解释个人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发明?其他‘结构上优越’的技术都被忽视了吗?如果更有效率的技术或迟或早总是会取代较无效率的技术,难道应当把它(指路径依赖)当做特征性的现象吗?”威廉姆森的结论是“节约”(economizing)即对提高效率的追求,才是技术和组织变迁中的主要现象。(注:O.Williamson,1995,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Hand 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edited by Smelser and Swedbery,Princeton Press.)近来,列波维茨威和马格利斯从对美国所谓“新经济”中有关高技术行业的路径依赖的若干重要案例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与威廉姆森类似的结论:“我们的主张是好的产品获胜。而一些经济模型得出的对立主张是好的产品可能不能取胜,而质次价高的坏产品却会得到网络效应和其他效应的保护。有无数的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没有任何一个清楚记录的例子是支持对立的主张的。”(注:S.J.Liebowitz and S.E.Margolis,1999,Winners,Losers,and Macrosoft,.Oakland,Calif.: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第243页。)威廉姆森等人对路径依赖方法的质疑和反对无疑是有力的。
西方经济学中通行的帕累托效率标准能否用作制度绩效的标准呢?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E.G.福路布滕和R.理奇指出,这样做会碰到社会福利边界上存在多个帕累托解的问题;离开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无法对这些解进行比较。(注:E.G.Furubotn and R.Litc-her,"The New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Economic History——Ed-itorial Prefac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5(1989):1-5.)事实上,帕累托最优状态是随一定制度框架所包含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政治结构、法律和伦理规范而变化的。D.W.布若姆利认为,将帕累托标准当做制度效率标准,是“经济的制度结构与可以从这个制度结构中引出的效率判断之间的循环论证”(注:D.W.Bromley,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Policy,Oxford:Blackwell,1989.)。B.维拉据此强调:“必须认识到的是,既然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制度结构确定的,将它当成制度分析的评价标准就是毫无意义的。”他还进一步指出,用潜在的帕累托状态即补偿检验作为制度绩效指标,也会碰到类似的困难,因为正式制度结构所包含的权力对比决定了什么是损失,以及谁应当获得补偿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补偿。(注:B.Vira,"The Political Coase Theorem: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lassical and Critical Institution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XXXI,September,1997.)此外,帕累托状态是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标准,将其运用于动态的制度变迁过程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因为在不断流逝的历史中,制度的选择集合是开放的、随时间变化的。
其实,即便是一些持“科斯立场”或新制度主义立场的西方学者,对无限制地扩大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布坎南和斯塔布列宾就曾指出,“科斯的分析只适用于厂商之间的外部性关系”,将科斯定理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相互作用,即使是经济领域内的其他相互作用,也是有问题的。(注:J.M.Buchanan and W.C.Stub-blebine,1962,Externality.Economica(NS)29(1962).)然而,就是撇开这类问题,假定诺斯所说的那种政治市场存在,所谓“政治交易费用”能否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也大成问题。
退一步说,即便脱离制度收益的交易成本能够成为政治市场的效率标准,它也是一个没有时间维度的静态比较标准。这样一个标准,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不能用作解释作为动态过程的制度变迁的。除非在创世纪的神话中,上帝在造出亚当和夏娃的同时,再奉送给他们一份关于将要在没有终点的时间长河中发生的形形色色制度的完备菜单,以备这对夫妇及他们的子孙随着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主观偏好的差异和变化,运用成本—收益计算方法,在这个菜单中进行选择。这正是诺斯教授为我们创造的新神话。这说明他这个历史学家,不懂得赫拉克利特那个“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的历史的辩证法。这与上面谈到的与收益无关的交易成本问题是有联系的:按照新古典理论,要将收益从分析中排除掉,只有在零利润的一般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做得到。而根据一般均衡的定义,在这种状态中是不存在任何改变现状、进行交易的激励的。对于制度变迁分析来说,这意味着变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由交易成本计算推动的政治交易及制度变迁,是一种悖论。这是给动态过程穿上比较静态分析的小鞋导致的荒谬结果。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作为新制度主义支柱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比较静态性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它不能用作分析本质上是一个进化过程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注:例见G.Slarter and D.Spencer,"The Uncertainty Found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March 2000。)进化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方法的目的,就是要用它取代交易费用这个静态的分析框架。诺斯却硬将这两个根本冲突的理论拼凑在一起,实行一种方枘圆凿的荒谬结合。
马克思认为,在考察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制度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将社会制度的变迁归因于文化、观念的改变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跳出18世纪启蒙学者的循环论证的牢笼,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作出唯物主义的合理说明。诺斯的看法正好与马克思相反,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被他归结为人们主观模式或观念的变化。而在无法回答观念为何变化时,他又乞灵于意见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意见的循环论证。可见,诺斯的历史观,不过是早就为马克思所超越了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现代翻版。在这种陈腐历史观的支配下,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连在自己祖国历史上发生的南北战争,都无法从社会经济根源上加以说明,而将这场导致美国社会制度巨大变革的革命归结为“废奴集团的宗教狂热”、“对奴隶制无道德信念的增强”。在这个问题上,诺斯的见识不如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国学者比尔德夫妇。他们指出,“在这次大变革中,北方和西方的资本家、工人和农民推翻了南方种植场主在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注:C.Beard and M.Beard,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New York,1927.)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则进一步指出:“这场战争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这场战争的总的后果在于它清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上的障碍,同时刺激了这个制度,使它大大发展起来。”(注:W.Z.Forster,The Negro People in American History.New York,1954.)事实上,脱离开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与农奴制生产关系的冲突,离开了作为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力图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范围的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渴求土地的广大农民与南方奴隶主的经济利益冲突(注:刘祚昌:《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根本无法解释早在古代就存在的“奴隶制无道德的信念”为什么会在南北战争前后突然发扬光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