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徐延豪书记、白庚胜书记、郑静晨将军,
尊敬的刘嘉琪院士、周忠和院士、杨焕明院士,
各位科技界、科普界、出版界来宾:
大家上午好!
十分荣幸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谨对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我想说三点意见。
一、科学,是一种神圣的追求。
科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远离了世俗的功利原则,以探求自然的本质、探究事物的真相、追求真理为己任。
2600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并且测定了一年365天;2400年前,春秋时代思想家墨子对宇宙时空进行了定义,并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
这个时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轴心时代是人类开始科学探索的起点。屈原先生曾仰望苍穹,提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千秋之问。实际上,这正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究的深刻命题。
数千年来,科学发展历经磨难。无数科学家为了探求科学的奥秘、维护科学的尊严而罹难。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罗马教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疯狂的禁锢,对他们认为与教会思想存在差异的“异教徒”残酷镇压。中世纪一千年,被处以极刑的科学家数不胜数,死的都很悲惨,不仅没有尊严,而且受尽屈辱。
古罗马著名女科学家希帕蒂娅,因为追求科学研究而被残酷杀害并被分尸。这是发生在狄奥多西一世奉基督教为国教的前夕。也就是说,这是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前奏。哥白尼的职业是为教会服务,天文学研究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40岁提出日心说之后,就一直受到各种形式的迫害。特别是他目睹了许多科学家被处以极刑。所以他直到70岁,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才把经过反复删改的手稿交给出版商。至于原稿得见天日,已是300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把中世纪定性为“黑暗时代”,得到了史学界一致认可。
文艺复兴之后,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被砸碎,欧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家受到了尊重,科学研究受到了尊重,科学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全面萌发。工业革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形态。
所以,科学之神圣,就在于它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的血泪史,也是一部科学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光荣历史。
为什么科学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和魅力,让无数的科学家即使为此殉难,也要孜孜以求?那是因为,真理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的穿透力。它不会为一时的权势所屈服和掩盖。它会以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
二、科普,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科普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它需要我们科普工作者,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意志,把科学的火种洒向人间,就像普罗米修斯。
科学的火种是什么?科学知识、科学作风、科学方法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为探究真相和本质而百折不挠,永不退缩。
科学精神之存在,需要一种思想解放、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的文化土壤,需要一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科普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讲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公民素质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不但胡万林、张悟本之流时常出现,哗众取宠招摇过市,而且社会大众违背科学精神、违反科学常识的言行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有个别科技人员,公然在大众传播的舞台上,散布反科学言论,其对社会危害尤烈。
所以,能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塌下心来做科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认为完全有资格担当起“崇高”二字!
三、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30多年来,中国科普作协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刘嘉麒理事长带领下,科普作协团结会员、推动创作、开展培训、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可以说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刚才的短片虽然内容比较简略,但我们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协会工作的成绩和成就。
面对急剧变革的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个新时代就是数字文明。挑战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体系不仅纵横交错纷繁复杂,而且走向纵深;技术成果不仅呈井喷式涌现,而且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大数据云计算不仅对传统技术进行全面改造,而且产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许多科学内容不要说给人家讲清楚,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云里雾里,跟不上。
2、我们正处在一个全媒体、泛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速度和规律,与传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7亿网民就是7亿个全媒体信息源。傅园慧的一个表情,顷刻之间传遍神州大地;周星驰在微博上说一句话,立即会有上亿的粉丝做出即时反应。乱花渐欲迷人眼。知识真的发生了爆炸。
3、公众阅读习惯、接受方式、关注重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单向获得信息,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即时性的、交互性的、移动性的、五彩斑斓的信息海洋。人们睡前、醒来、开会、坐车、团聚、等候……几乎都在盯着手上的屏幕。浅阅读、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常态。
4、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文化……一句话,整个社会生态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急遽变化。许多传统行业被打碎,许多传统领域被重组,许多传统业态被整合,许多传统观念被颠覆……
在这样一种文明形态下,科普工作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度系数很大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有优势。我们科普作协团结了一大批优秀学者、业界精英和时代弄潮儿。特别是,中央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寄予厚望;国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为我们施展抱负提供了舞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预祝,第七届科普作协在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周忠和院士的带领下,紧跟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发有为,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尊敬的徐延豪书记、白庚胜书记、郑静晨将军,
尊敬的刘嘉琪院士、周忠和院士、杨焕明院士,
各位科技界、科普界、出版界来宾:
大家上午好!
十分荣幸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谨对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我想说三点意见。
一、科学,是一种神圣的追求。
科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远离了世俗的功利原则,以探求自然的本质、探究事物的真相、追求真理为己任。
2600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并且测定了一年365天;2400年前,春秋时代思想家墨子对宇宙时空进行了定义,并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
这个时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轴心时代是人类开始科学探索的起点。屈原先生曾仰望苍穹,提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千秋之问。实际上,这正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究的深刻命题。
数千年来,科学发展历经磨难。无数科学家为了探求科学的奥秘、维护科学的尊严而罹难。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罗马教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疯狂的禁锢,对他们认为与教会思想存在差异的“异教徒”残酷镇压。中世纪一千年,被处以极刑的科学家数不胜数,死的都很悲惨,不仅没有尊严,而且受尽屈辱。
古罗马著名女科学家希帕蒂娅,因为追求科学研究而被残酷杀害并被分尸。这是发生在狄奥多西一世奉基督教为国教的前夕。也就是说,这是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前奏。哥白尼的职业是为教会服务,天文学研究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40岁提出日心说之后,就一直受到各种形式的迫害。特别是他目睹了许多科学家被处以极刑。所以他直到70岁,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才把经过反复删改的手稿交给出版商。至于原稿得见天日,已是300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把中世纪定性为“黑暗时代”,得到了史学界一致认可。
文艺复兴之后,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被砸碎,欧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家受到了尊重,科学研究受到了尊重,科学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全面萌发。工业革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形态。
所以,科学之神圣,就在于它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的血泪史,也是一部科学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光荣历史。
为什么科学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和魅力,让无数的科学家即使为此殉难,也要孜孜以求?那是因为,真理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的穿透力。它不会为一时的权势所屈服和掩盖。它会以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
二、科普,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科普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它需要我们科普工作者,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意志,把科学的火种洒向人间,就像普罗米修斯。
科学的火种是什么?科学知识、科学作风、科学方法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为探究真相和本质而百折不挠,永不退缩。
科学精神之存在,需要一种思想解放、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的文化土壤,需要一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科普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讲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公民素质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不但胡万林、张悟本之流时常出现,哗众取宠招摇过市,而且社会大众违背科学精神、违反科学常识的言行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有个别科技人员,公然在大众传播的舞台上,散布反科学言论,其对社会危害尤烈。
所以,能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塌下心来做科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认为完全有资格担当起“崇高”二字!
三、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30多年来,中国科普作协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刘嘉麒理事长带领下,科普作协团结会员、推动创作、开展培训、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可以说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刚才的短片虽然内容比较简略,但我们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协会工作的成绩和成就。
面对急剧变革的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个新时代就是数字文明。挑战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体系不仅纵横交错纷繁复杂,而且走向纵深;技术成果不仅呈井喷式涌现,而且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大数据云计算不仅对传统技术进行全面改造,而且产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许多科学内容不要说给人家讲清楚,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云里雾里,跟不上。
2、我们正处在一个全媒体、泛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速度和规律,与传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7亿网民就是7亿个全媒体信息源。傅园慧的一个表情,顷刻之间传遍神州大地;周星驰在微博上说一句话,立即会有上亿的粉丝做出即时反应。乱花渐欲迷人眼。知识真的发生了爆炸。
3、公众阅读习惯、接受方式、关注重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单向获得信息,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即时性的、交互性的、移动性的、五彩斑斓的信息海洋。人们睡前、醒来、开会、坐车、团聚、等候……几乎都在盯着手上的屏幕。浅阅读、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常态。
4、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文化……一句话,整个社会生态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急遽变化。许多传统行业被打碎,许多传统领域被重组,许多传统业态被整合,许多传统观念被颠覆……
在这样一种文明形态下,科普工作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度系数很大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有优势。我们科普作协团结了一大批优秀学者、业界精英和时代弄潮儿。特别是,中央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寄予厚望;国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为我们施展抱负提供了舞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预祝,第七届科普作协在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周忠和院士的带领下,紧跟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发有为,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尊敬的徐延豪书记、白庚胜书记、郑静晨将军,
尊敬的刘嘉琪院士、周忠和院士、杨焕明院士,
各位科技界、科普界、出版界来宾:
大家上午好!
十分荣幸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谨对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我想说三点意见。
一、科学,是一种神圣的追求。
科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远离了世俗的功利原则,以探求自然的本质、探究事物的真相、追求真理为己任。
2600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并且测定了一年365天;2400年前,春秋时代思想家墨子对宇宙时空进行了定义,并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
这个时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轴心时代是人类开始科学探索的起点。屈原先生曾仰望苍穹,提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千秋之问。实际上,这正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究的深刻命题。
数千年来,科学发展历经磨难。无数科学家为了探求科学的奥秘、维护科学的尊严而罹难。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罗马教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疯狂的禁锢,对他们认为与教会思想存在差异的“异教徒”残酷镇压。中世纪一千年,被处以极刑的科学家数不胜数,死的都很悲惨,不仅没有尊严,而且受尽屈辱。
古罗马著名女科学家希帕蒂娅,因为追求科学研究而被残酷杀害并被分尸。这是发生在狄奥多西一世奉基督教为国教的前夕。也就是说,这是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前奏。哥白尼的职业是为教会服务,天文学研究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40岁提出日心说之后,就一直受到各种形式的迫害。特别是他目睹了许多科学家被处以极刑。所以他直到70岁,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才把经过反复删改的手稿交给出版商。至于原稿得见天日,已是300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把中世纪定性为“黑暗时代”,得到了史学界一致认可。
文艺复兴之后,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被砸碎,欧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家受到了尊重,科学研究受到了尊重,科学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全面萌发。工业革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形态。
所以,科学之神圣,就在于它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的血泪史,也是一部科学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光荣历史。
为什么科学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和魅力,让无数的科学家即使为此殉难,也要孜孜以求?那是因为,真理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的穿透力。它不会为一时的权势所屈服和掩盖。它会以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
二、科普,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科普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它需要我们科普工作者,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和意志,把科学的火种洒向人间,就像普罗米修斯。
科学的火种是什么?科学知识、科学作风、科学方法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为探究真相和本质而百折不挠,永不退缩。
科学精神之存在,需要一种思想解放、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的文化土壤,需要一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科普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讲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公民素质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不但胡万林、张悟本之流时常出现,哗众取宠招摇过市,而且社会大众违背科学精神、违反科学常识的言行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有个别科技人员,公然在大众传播的舞台上,散布反科学言论,其对社会危害尤烈。
所以,能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塌下心来做科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认为完全有资格担当起“崇高”二字!
三、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30多年来,中国科普作协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刘嘉麒理事长带领下,科普作协团结会员、推动创作、开展培训、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可以说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刚才的短片虽然内容比较简略,但我们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协会工作的成绩和成就。
面对急剧变革的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个新时代就是数字文明。挑战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体系不仅纵横交错纷繁复杂,而且走向纵深;技术成果不仅呈井喷式涌现,而且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大数据云计算不仅对传统技术进行全面改造,而且产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许多科学内容不要说给人家讲清楚,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云里雾里,跟不上。
2、我们正处在一个全媒体、泛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速度和规律,与传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7亿网民就是7亿个全媒体信息源。傅园慧的一个表情,顷刻之间传遍神州大地;周星驰在微博上说一句话,立即会有上亿的粉丝做出即时反应。乱花渐欲迷人眼。知识真的发生了爆炸。
3、公众阅读习惯、接受方式、关注重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单向获得信息,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即时性的、交互性的、移动性的、五彩斑斓的信息海洋。人们睡前、醒来、开会、坐车、团聚、等候……几乎都在盯着手上的屏幕。浅阅读、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常态。
4、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文化……一句话,整个社会生态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急遽变化。许多传统行业被打碎,许多传统领域被重组,许多传统业态被整合,许多传统观念被颠覆……
在这样一种文明形态下,科普工作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度系数很大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有优势。我们科普作协团结了一大批优秀学者、业界精英和时代弄潮儿。特别是,中央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寄予厚望;国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为我们施展抱负提供了舞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预祝,第七届科普作协在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周忠和院士的带领下,紧跟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创新,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发有为,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