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由光明日报社召开的“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季度分析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化企业家代表围绕文化产业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在总结发言中,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下为李建臣发言内容整理。
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李建臣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深刻阐述,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7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经过多年探索性发展,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3340亿元,占GDP的2.15%;2013年实现增加值21351亿元,占GDP的3.63%。十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在即将跨入第一个“百年”最后5年的冲刺阶段中,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重要突破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庞大的数据和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和泛在,也不仅仅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平台,更是引爆诸多传统行业的火种,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势和状态。阿里巴巴、小米手机、亚马逊、工业4.0……无不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物。因此中央提出在新常态下,要大力推动创新引领驱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互联网+”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文化消费的特点就是主客体之间认识和情感的交融。所以“互联网+”在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其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特质首先引爆的就是文化产业。安德森“长尾理论”认为,网络使产品的社会关注成本大大降低,社会关注渠道大大拓展,社会关注机会大大增加。个性化消费品的创造、交流和完善日益成为新型市场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所以网络时代是“利基市场”成为主流的时代,是“长尾”越来越受到关注、发挥效益的时代。
从另一方面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仅为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插上了翅膀,而且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深刻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信息传播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系列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具有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高时效高产出等特点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新业态的产生不仅塑造和形成了新产业链,而且使文化产业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管理的科学化和发展的专业化,能够更深入更精准地走近消费者的需求本质。
二、深化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新的活力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特别是对文化领域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与之配套的是,中央在近一年时间里连续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十余个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
按照中央深改办的部署,今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将制定或参与制定《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可以预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三、小康社会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从本质上说,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创造连续35年年均9.8%的增速,本质原因就是调动起了全民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渴望。所以内生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核心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论,人在实现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精神需求将得到释放。恩格尔经过研究发现实现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是0.4。而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起就突破了0.4。2013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0.35和0.37。所以说中国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才刚刚开始。
我国有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人口数量全球第一、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文化消费刚刚起步,仅这几项指标,就足以预示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巨大和亟待开发。2013年我国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据统计,我国消费率已连续7年低于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正是调整消费结构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因此,中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确定了发展方向,而且进一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路线图时间表。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面对全球媒体,高高地竖起了“加强全民阅读,提高民族素质”的旗帜,不仅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调结构转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央文件可以说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十分透彻。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助推与间接助推。
所谓直接助推,一是指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自身就应该成为支柱产业。二是指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深刻地融入文化要素,甚至以文化要素为新的支撑。文化给物质产品不仅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了灵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要素的经济,是缺乏特色、内涵和灵魂的经济。实际上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会进入文化引领的阶段。
所谓间接助推,一是指通过文化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规模最大、基础性最强、最稳定、最有效、也是最本质的要素。二是指文化产品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绿色、环保、低碳、高附加值为特性文化产业必将越来越深入地走近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五、“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复杂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不可阻挡,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加深。虽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各异,但这丝毫不影响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于是许多国家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努力争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可以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和文化建设形式,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它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数十年来一直占GDP的20%以上,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40%以上,是仅次于军工领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在前不久发布的美国企业400强中,文化企业达到72家。这些文化企业不仅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硬实力作用,而且构成了美国输出价值观、左右国际政治的软实力。
抛开美国,与日本、英国、韩国等一批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品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都有很大差距(数字从略)。这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当然这种状况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就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国际交往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的,没有经济支撑的文化是海市蜃楼。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斑斓的文化样式,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开发文化产业并推向世界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
在日前由光明日报社召开的“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季度分析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化企业家代表围绕文化产业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在总结发言中,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下为李建臣发言内容整理。
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李建臣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深刻阐述,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7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经过多年探索性发展,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3340亿元,占GDP的2.15%;2013年实现增加值21351亿元,占GDP的3.63%。十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在即将跨入第一个“百年”最后5年的冲刺阶段中,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重要突破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庞大的数据和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和泛在,也不仅仅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平台,更是引爆诸多传统行业的火种,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势和状态。阿里巴巴、小米手机、亚马逊、工业4.0……无不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物。因此中央提出在新常态下,要大力推动创新引领驱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互联网+”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文化消费的特点就是主客体之间认识和情感的交融。所以“互联网+”在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其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特质首先引爆的就是文化产业。安德森“长尾理论”认为,网络使产品的社会关注成本大大降低,社会关注渠道大大拓展,社会关注机会大大增加。个性化消费品的创造、交流和完善日益成为新型市场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所以网络时代是“利基市场”成为主流的时代,是“长尾”越来越受到关注、发挥效益的时代。
从另一方面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仅为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插上了翅膀,而且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深刻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信息传播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系列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具有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高时效高产出等特点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新业态的产生不仅塑造和形成了新产业链,而且使文化产业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管理的科学化和发展的专业化,能够更深入更精准地走近消费者的需求本质。
二、深化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新的活力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特别是对文化领域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与之配套的是,中央在近一年时间里连续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十余个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
按照中央深改办的部署,今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将制定或参与制定《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可以预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三、小康社会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从本质上说,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创造连续35年年均9.8%的增速,本质原因就是调动起了全民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渴望。所以内生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核心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论,人在实现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精神需求将得到释放。恩格尔经过研究发现实现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是0.4。而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起就突破了0.4。2013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0.35和0.37。所以说中国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才刚刚开始。
我国有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人口数量全球第一、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文化消费刚刚起步,仅这几项指标,就足以预示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巨大和亟待开发。2013年我国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据统计,我国消费率已连续7年低于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正是调整消费结构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因此,中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确定了发展方向,而且进一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路线图时间表。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面对全球媒体,高高地竖起了“加强全民阅读,提高民族素质”的旗帜,不仅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调结构转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央文件可以说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十分透彻。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助推与间接助推。
所谓直接助推,一是指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自身就应该成为支柱产业。二是指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深刻地融入文化要素,甚至以文化要素为新的支撑。文化给物质产品不仅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了灵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要素的经济,是缺乏特色、内涵和灵魂的经济。实际上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会进入文化引领的阶段。
所谓间接助推,一是指通过文化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规模最大、基础性最强、最稳定、最有效、也是最本质的要素。二是指文化产品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绿色、环保、低碳、高附加值为特性文化产业必将越来越深入地走近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五、“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复杂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不可阻挡,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加深。虽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各异,但这丝毫不影响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于是许多国家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努力争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可以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和文化建设形式,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它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数十年来一直占GDP的20%以上,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40%以上,是仅次于军工领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在前不久发布的美国企业400强中,文化企业达到72家。这些文化企业不仅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硬实力作用,而且构成了美国输出价值观、左右国际政治的软实力。
抛开美国,与日本、英国、韩国等一批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品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都有很大差距(数字从略)。这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当然这种状况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就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国际交往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的,没有经济支撑的文化是海市蜃楼。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斑斓的文化样式,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开发文化产业并推向世界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
在日前由光明日报社召开的“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季度分析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化企业家代表围绕文化产业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在总结发言中,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下为李建臣发言内容整理。
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李建臣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深刻阐述,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7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经过多年探索性发展,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3340亿元,占GDP的2.15%;2013年实现增加值21351亿元,占GDP的3.63%。十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在即将跨入第一个“百年”最后5年的冲刺阶段中,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重要突破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庞大的数据和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和泛在,也不仅仅是改造传统行业的平台,更是引爆诸多传统行业的火种,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势和状态。阿里巴巴、小米手机、亚马逊、工业4.0……无不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物。因此中央提出在新常态下,要大力推动创新引领驱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互联网+”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文化消费的特点就是主客体之间认识和情感的交融。所以“互联网+”在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其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特质首先引爆的就是文化产业。安德森“长尾理论”认为,网络使产品的社会关注成本大大降低,社会关注渠道大大拓展,社会关注机会大大增加。个性化消费品的创造、交流和完善日益成为新型市场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所以网络时代是“利基市场”成为主流的时代,是“长尾”越来越受到关注、发挥效益的时代。
从另一方面看,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仅为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插上了翅膀,而且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深刻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信息传播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系列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具有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高时效高产出等特点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新业态的产生不仅塑造和形成了新产业链,而且使文化产业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管理的科学化和发展的专业化,能够更深入更精准地走近消费者的需求本质。
二、深化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新的活力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特别是对文化领域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与之配套的是,中央在近一年时间里连续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十余个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
按照中央深改办的部署,今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将制定或参与制定《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有控股上市文化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法》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可以预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三、小康社会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从本质上说,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创造连续35年年均9.8%的增速,本质原因就是调动起了全民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渴望。所以内生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核心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论,人在实现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精神需求将得到释放。恩格尔经过研究发现实现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是0.4。而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起就突破了0.4。2013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0.35和0.37。所以说中国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才刚刚开始。
我国有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人口数量全球第一、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文化消费刚刚起步,仅这几项指标,就足以预示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巨大和亟待开发。2013年我国消费规模达到29.2万亿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第三产业的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占比还亟待提高。据统计,我国消费率已连续7年低于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正是调整消费结构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因此,中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确定了发展方向,而且进一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路线图时间表。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面对全球媒体,高高地竖起了“加强全民阅读,提高民族素质”的旗帜,不仅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调结构转方式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央文件可以说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十分透彻。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助推与间接助推。
所谓直接助推,一是指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自身就应该成为支柱产业。二是指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深刻地融入文化要素,甚至以文化要素为新的支撑。文化给物质产品不仅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了灵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要素的经济,是缺乏特色、内涵和灵魂的经济。实际上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会进入文化引领的阶段。
所谓间接助推,一是指通过文化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规模最大、基础性最强、最稳定、最有效、也是最本质的要素。二是指文化产品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绿色、环保、低碳、高附加值为特性文化产业必将越来越深入地走近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五、“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复杂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不可阻挡,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加深。虽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各异,但这丝毫不影响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于是许多国家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努力争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可以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和文化建设形式,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它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数十年来一直占GDP的20%以上,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40%以上,是仅次于军工领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出口方面则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在前不久发布的美国企业400强中,文化企业达到72家。这些文化企业不仅为美国主导世界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硬实力作用,而且构成了美国输出价值观、左右国际政治的软实力。
抛开美国,与日本、英国、韩国等一批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品占全球文化市场份额都有很大差距(数字从略)。这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当然这种状况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就给我们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国际交往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的,没有经济支撑的文化是海市蜃楼。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斑斓的文化样式,有文化多样性的无穷魅力。开发文化产业并推向世界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