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第24次年会开幕词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四次年会

洪银兴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和同学们:

正值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四次年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各方的努力下,今天在清华大学开幕了。本次年会的征稿通知于今年4月初发出以后,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响应,踊跃提交论文。截止7月底,共收到论文159篇,经专家评审,40多所高校的98篇论文入选。这次与会的代表,还包括特邀代表和新闻媒体的30多位同志。我代表研讨会领导小组,对全体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承办此次年会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今年4月征文通知的要求,我们这次年会研讨的主要问题是: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2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创新型经济3扩大内需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中国模式的经济学研究;5.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紧密结合每个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去年适逢新中国建国60周年大喜的日子。我们在长春召开第二十三次年会,总结60年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回顾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历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努力。这次年会的主要议题,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创新型经济扩大内需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研究这些重大课题。

我国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正如五中全会公报所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我们经济理论界大有作为的时期。我们要在研讨中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的精神,为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战略部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贡献我们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一系列战略性部署,内涵极其丰富,对中国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值得经济学界认真领会、深入研究和思考。这里,结合本次研讨会的议题谈一点体会。

第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五中全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在研讨中需要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研究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特别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路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制造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制约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只有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以及科技创新加快的重要契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关于扩大内需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强调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发展的思路由“国强”转变为“民富”。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愈发凸显:部分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过大……这些问题提醒人们,实现更高层次的“民富”目标,既要普遍又要加快。从总体上说,我国还不能马上进入缩小收入差距的阶段,但克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就是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解决权利的不公平所产生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其路径就是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需要经济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对这一课题,经济学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收入分配的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利益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按经济规律办事,找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关于发展创新型经济。 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重要的是在节能减排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路径就是以创新驱动替代过去的物质投入推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只能是实施跟随策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现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在此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大国必须是以创新型经济为依托的。这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在这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原因是: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中国不能只是靠引进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突出自主创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的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可能在部分领域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尤其是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有条件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发展创新型经济会牵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所要说明的是,对现有(既定)的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创新是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变革生产要素,单纯的市场机制就不能完全起到激励和调节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所涉及的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市场和政府作用等方面作出新的研究。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的方面。

第四,关于中国模式的经济学研究。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的成功。这个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是不断创新的。相当长的时期中,不少人向我国推荐西方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有人试图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制度范式即新自由主义的范式作为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在现实中我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为指导,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产生了明显的发展效应。这对经济学界提出的课题是对中国改革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概括起来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新的动力和新的要素。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三是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有效地加强并改善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四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其中前三个涉及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后两个涉及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创新。所有这些创新,产生了明显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效应。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同学: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年会已经成功举办过23次,该研讨会由于由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掌舵,凝聚了一大批学术水平高、学风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经济学研究队伍,年会的人气一直很旺。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依靠这个年会平台继续汇聚学界力量体现其高水平,培育青年学者,反馈学术动态与最新科研成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大局。

今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第24次年会,更受各界关注。我们要在研讨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多提建设性意见,开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要体现研讨会的水平与学者的学术研究深度,反映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大局。

衷心感谢教育部对年会的指导和支持。衷心感谢云南财经大学为会议的审稿做出的周到安排和服务,衷心感谢清华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会务服务。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身体健康、事业兴旺!谢谢!

2010年10月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