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严谨治学 不做“风派理论家”
——访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
岁末隆冬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老师的家中进行采访。卫老亲自为我们开门,热情迎接我们的到来。在已被书籍资料占据了一大半面积的客厅,我们静静地聆听着卫老向我们叙述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
乐观豁达的性格,曲折传奇的革命经历
卫兴华老师1925年10月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善文村一个农民的家庭,6岁开始上学,他自幼酷爱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1937年卫兴华考上五台县东冶镇的沱阳高级小学,1938年日军占领他的家乡,只上了一年半,便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在村里当过小学教员。1943年8月,卫兴华考入晋西隰县进山中学,在这里受到了我党地下党员、学校负责人赵宗复的影响和培养。1946年在太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被上级组织指定为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还担任学生会主席,参加进步组织投枪社,组织青年读书会。1947年8月,卫兴华在太原被捕,他保守了党的机密,由于没有查到任何具体事实,被关押了近一个月后释放出狱。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卫兴华来到北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11月,卫兴华进入解放区,在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卫兴华先在经济系学习,后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读研究生,195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文革”期间,卫老曾被打成叛徒、特务,谈到所受到的磨难和不公,卫老淡淡地一笑而过,用他的话来说,“坏事变好事,最后证明了我是清白的。”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时代的卫兴华是一位思想活跃、酷爱文学、积极要求进步的热血青年,这一点从他的名字更改上可见一斑。小时候,家里出于对他的喜爱为他起名叫“玉童”,上小学时老师给他起了一个官名叫“显贵”,希望他能够荣华富贵。中学时代,由于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自己家乡的侵略行径,激发了卫兴华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斗志,为了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抗日救国、振兴中华的决心,遂自己改名为“兴华”。中学时代的卫兴华十分热爱文学,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如散文、报导、打油诗、杂文、乃至中篇小说。卫老曾是山西《青年导报》的特约通讯员、《工作与学习》杂志特约撰稿人、山西当时最大的报纸《复兴日报》的特约记者。
服从组织安排,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
卫老告诉我们,在进入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之前,自己连“政治经济学”这个词都没有听说,最终走上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道路,完全是服从组织的安排。据卫老介绍,“最初接触经济学,就直接阅读《资本论》等原著,由于没有经济学基础,根本看不懂,像蚂蚁啃骨头般硬啃,所谓笨鸟先飞吧。当时学习、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自己根本没有任何节假日,只有靠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但是内心很充实”。
“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评说”,这是卫老一贯的治学风格。“文革”以前,卫老由于对“左”的做法跟不上,便选择离“左”的风向远一点的问题进行探讨,潜心研究《资本论》中的基本问题和某些较无风险的纯理论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卫老迎来了自己学术的春天,积极参与了理论工作中的“拨乱反正”,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卫老说:“我的一生际遇始终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后,许多经济问题都需要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卫老的研究领域和教学活动主要在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这些领域卫老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卫老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章达700多篇,出版的著作40多部(含主编、合写),他的教学与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0余项,如果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卫老的学术成就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卫老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国内外20多家报刊和书籍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华英才》、《中华儿女》、《中国改革》、《生产力研究》、《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日本的《中国研究月刊》、香港的《前哨》、《世界名人录》等都系统报导过,其中日本的《中国研究月刊》评价卫老为中国“稳健的改革派经济学家”。
乐观豁达、正直不阿的性格也渗透在卫老的治学思想之中,卫老认为,理论是真理的喉舌,而不是权势的奴仆,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服从真理。卫老说,无论做学问还是讲课,自己绝不做那种“东风来了跟东风,西风来了跟西风”的“风派理论家”。卫老强调,搞理论经济学研究与教育,一定要与中国实践、改革开放相结合,使自己的研究与国家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材联系起来,要对学生、学校、国家负责,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卫老从教5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经济学人材,可谓桃李遍天下。很多学校、单位也慕名请卫老去讲课或做报告,国内30几所高校聘请他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2004年卫老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但继续带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只要在北京,他每周都为学生们上一次课。虽然已年过八旬,卫老依然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经常参加经济学界举办的各种理论研讨会,在自己钟爱的研究领域仍是笔耕不辍,不时有学术论文见诸报刊。卫老的一生,正如他的学生们敬送给他的一幅词匾概括的那样:“倾一腔热血,携两袖清风,默默以育人为乐;招八方弟子,探九州方圆,时时凭真诚敬业。”
2004年10月,在卫老八十华诞来临之际,卫老的学生们和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了“庆祝卫兴华教授八十华诞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社会科学报》、《经济学动态》、《高校理论战线》等报刊进行了广泛报导,给予卫老高度的评价。《学术月刊》杂志还在封二、封三以“学术名家”栏刊发了对卫老的介绍和多幅照片。经济科学出版社特为配合此活动赶时间出版了《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三卷)》。这种类型、媒体如此关注的活动在经济学界并不多见,足以证明卫老在我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建一流的经济学院,做人民的经济学家
当我们提出卫老为人大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提一些希望时,卫老沉思了片刻,深情地说,“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比较广,思想比较活跃,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专心致志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年轻的一代应该超越我们。中国还没有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泰斗,希望中国出这样的大家,人民大学出这样的大家。当然,光有这样的愿望是不行的,需要刻苦钻研,‘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基础雄厚,又博大精深,人品和文品均要达到颇高的境界。”
在做人方面,卫老主张作风要朴实,学风也要朴实,不能夸夸其谈,不能唯利是图,特别是青年学生,面对各种诱惑,心中应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要更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切勿眼光太狭窄。应获得人民的拥护,成为人民的经济学家,替老百姓说话的经济学家。
谈到对人民大学的期望,卫老神情凝重,他说:“人民大学有些学科曾在全国排列第一,包括我们的理论经济学,但这几年其他兄弟院校发展很快,也存在竞争,我们不能自满,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不足,要向其他院校取长补短。我们应有危机感,紧迫感,不能自满自大,应谦虚谨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爱惜人才,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有作为、有学术造诣、有社会影响的教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后记:在卫老的人生档案里,我们读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崇高赤忱的爱国情怀,读出了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坚毅执著的事业追求。卫老对人的宽宏大量,对事的乐观豁达,对名利的淡然处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由于我们要搜集一些卫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档案材料,因此,除了这次采访,我们又多次去卫老家里接收他捐赠的档案材料,卫老把几乎能搜集到的手稿、照片、证书、书信、学术期刊等都无私地捐赠给了档案馆。目前,档案馆收藏有卫老348多件个人档案材料、34余张历史照片,还有一些将陆续进馆,这些珍贵的档案将见证人民大学培养起来的一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思想历程和研究成果,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卫兴华经济思想提供完整翔实的第一手档案材料,它们也将作为人民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留学校史册!我们档案馆全体同仁在此向卫老对学校档案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卫兴华中学时期 卫兴华与博士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