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发展历程

 

返回主页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是在原国家教委的倡导下于1985年组织创办的,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8所部直属大学的一批学者组成领导小组。老一辈经济学家宋涛、胡代光、滕维藻、蒋学模、谭崇台、关梦觉、刘诗白、吴宣恭、卫兴华、谷书堂、陶大镛、张维达、陈征等先后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宋涛教授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在教育部的大力领导和支持下,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经历了三十个春秋,在风雨中坚持不懈,举办了30次大型的讨论会并出版了30部论文集,影响不断扩大,经久不衰,参与者热情不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讨会的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理论创新。这个研讨会是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的聚会。每次研讨会都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坚强领导和掌舵,有举办单位的周密组织,有各个高校的积极支持,有所有参会者热烈参与。特别是每次会议的讨论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议题,议题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理论联系实际,有自主和谐的会议气氛,每次会议都能取得成果,使对大家都有收获。20多年来,参加会议的许多代表是年年积极参加,还有一批批年轻同志的不断加入。这个会议培养出了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学专家。对各个高校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作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会议的一批批年轻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进入了学术和行政的重要岗位。所有这些表明,我们这个研讨会已经办出了品牌,办出了吸引力。

2007年第21次会议开始,领导小组进行了新老交替。经多方征求意见,包括原领导小组成员的意见,并向教育部有关领导汇报和获得同意,确定了研讨会领导小组成员的调整,决定新的领导小组主要由原来八所大学推选年轻代表组成,由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担任组长,其他成员有林岗、黄泰岩、刘伟、逄锦聚、庄宗明、刘灿、简新华、李慧中、谢地等教授,黄泰岩教授兼任秘书长,张宇、黄桂田、张二震三位教授任副秘书长。2010年,研讨会领导小组增补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教授为领导小组成员。从第21次年会开始,会务组织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则由新领导小组协商处理,但是老一辈经济学家继续在为研讨会掌舵。新一届领导小组成员决心秉承传统,增强活力,不仅要把老一辈经济学家开创的事业继承下来,还要越办越好。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年代,在出现多个全国性论坛和年会的背景下,以自身的特色,特别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特色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两次收入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方面的理论创新,有我们高校经济学界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是我们理论创新的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一定要面向中国改革、转型和发展的经济实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其开放性。我们既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积极成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仅仅要解决坚持问题,更要解决好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展,在吸取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积极成果的开放中发展。

过去每年的研讨会都要出版一本包括所有提供论文的概要的文集。从2007年的第21次年会起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不再是全部论文的概要,而是经过评审组专家评审,在大会入选的论文中选择部分切合年会主题的代表性论文结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每年出版的文集能够代表当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的高端水平,努力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深入回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