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述要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述要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日前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20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交流,共同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问题,二是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四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这里摘要介绍部分研讨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资本问题,有学者认为要理解社会主义资本就应把社会主义资本同资本主义资本、共有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以及人力资本这些概念区分开来。也有学者认为,无社会主义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之分,但有共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之分。资本本身只是一个归属问题,是国民要素配置问题,关键是运作资本的本领。

有的专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就业理论的创新提出看法。认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挖掘不够,现在就业问题严重,需要理论指导支持,失业既受生产也受资本的影响。

专家们还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阶级立场,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三方面不同。但二者又可以相互渗透,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应该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用部分。

二、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会议研讨的第二个议题是科学发展观、收入分配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成为研讨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有的专家认为,资本与劳动的和谐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公平是和谐的一部分。也有的专家认为,分配关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并不是专指也不是侧重指资源配置效率,而是侧重指劳动效率、管理效率、生产效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等。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两者互为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公平的保证,互相促进,不可偏废,二者协调一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资本与劳动的和谐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公平是和谐的一部分。

还有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范式革命进行了界定,指出科学发展观应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的技术路径、幸福观和消费模式等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影响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有的专家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将所有的村庄都建设成为新农村,而是将其中具有发展潜力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是产业,通过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模式实现新农村。也有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丢掉农业,应塑造新的农业。其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应当是改造小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专家们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因此要建立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中心,切实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专家们还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农民工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与培训建设等措施为农民工平等性迁移创造社会经济条件。

四、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涵义,如要素投入由资本投入为主向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投入为主转变;需求拉动方式由投资净出口为主导向投资-消费净出口拉动转变;投入产出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转变等。专家们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另外,还应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政府应发挥职能进行弥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能够与科技进步保持协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