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追求真理的心不能老”(学者风采)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

“追求真理的心不能老”(学者风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9日 06 版)

     经多轮专家评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日前进入国家第二批“2011计划”公示名单, 成为全国首家以经济建设为主攻方向并进入公示的协同创新中心。记者向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见图。资料照片)表示祝贺时,不见他有丝毫轻松……

  “行百里者半九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申报不易,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学术高地、国家智库和人才培养重镇,则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逄锦聚说。

  平和、睿智、远虑、持重,初见逄锦聚,学者风范让人顿生敬意。

  逄锦聚,南开大学讲席教授,1947年出生,做过工人、农民,恢复高考后读大学,其后考取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经济学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8年被聘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

  “一部好的教材,让人终生受益,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

  在南开大学30多年,逄锦聚一直没有离开教学和科研岗位。由他指导的博士生达50余人之多,毕业后大多成为国家栋梁。他培养学生强调德才兼备,并身体力行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逄锦聚对教材建设情有独钟,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一部好的教材,让人终生受益,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参与由谷书堂教授主持的全国财经类专业研究生教材《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的编写,2000年开始作为第一主编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该教材已发行五版,为全国财经类本科专业采用,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逄锦聚被聘为首席专家,主持编写全国大学生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此后,他花了3年时间,阅读文献、专题研究,与编书组成员一起,从提纲到成稿修改30余次。

  在逄锦聚看来,好教材标准至少有三个:一要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最新进展;二要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三是要概念准确、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表述规范,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要求。他认为,一本好教材要定期修订而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僵化的。

  担任咨询委员后,逄锦聚已不再局限于自编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咨询委员会聚集了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多学科专家,逄锦聚是唯一的京外委员。从教材提纲拟定到书稿撰写,需要他一次次仔细审议,高峰时审议会一个月要召开一到两次。每逢审议会召开,逄锦聚清晨5点便从天津动身赶赴北京,一天会议结束,又匆匆返回,到家时往往已近深夜。

  参加审议对逄锦聚而言,既是履行责任,又是学习机会。在审议过程中,他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诚恳提出建议。为准备审议会发言,他要阅读几十万字教材初稿,又要查阅有关经典著作和相关资料。

  苦是苦了点,但他很欣慰,“这几年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比此前几十年读得都要多。”逄锦聚说。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是万能的”

  逄锦聚几十年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改革发展实践。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立设置后,他又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把对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逄锦聚主张,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要把握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还要坚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他常与学生共勉: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经济学工作者应当代表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

  重视调查研究、问题导向和向实践学习,是逄锦聚对自己的硬要求。不管怎么忙,他每年都坚持到实践中调查,向实践学习。正是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使得他能够准确发现重大课题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2001年,在对京津经济调查的基础上,他撰写了“京津经济一体化”研究报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其中关于京津经济统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互补、加快京津间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建议已大多付诸实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逄锦聚认为,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经济学家大量涌现并活跃在多个舞台。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经济学家“泛滥”和“贬值”的问题。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是万能的。”逄锦聚认为,相对于丰富的实践,任何人对复杂经济社会的认知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任何经济学家都应当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在经济学知识炙手可热的今天,经济学者针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复杂经济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持之有据,讲求科学,而决不可为迎合某种需要而信口一说。否则可能误导民众、误导社会、误导舆论,这有悖于人民和社会对经济学家的期望。

  “年龄可以老,为民为国尽力的心不能老”

  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工作,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和项目评审,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博士生,做调研,写文章……逄锦聚2006年从南开大学副校长岗位退下后,参加的学术性社会活动更多了,用于休息的时间反而更少了。

  “作为学者,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年龄可以老,但追求真理的心不能老,为民为国尽力的心不能老。”逄锦聚说。

  其实,对于逄锦聚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退而不休”已是常态。他们“欣于所遇”而“不知老之将至”,别无他求,只求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倾注于酷爱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尽管可能因此而牺牲了休息时间,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但逄锦聚无悔:“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的志向在此,追求在此,乐趣也在于此。”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9/09/nw.D110000renmrb_20140909_1-06.ht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