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次年会闭幕词——洪远朋教授

 

 洪远朋

  各位代表、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我受大会领导小组的委托,对本次年会的讨论结果作概括性的总结。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是在原国家教委的倡导和支持下于1985年筹备创立的,自1986年召开第1次年会以来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与往届年会一样,本次研讨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这个主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原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经济学教学及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本次年会与往届年会相比,在多方面体现出其较为鲜明的特色。
  其一,从时机来看,本次年会是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是在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也是在各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并寻求有效应对措施的特殊时期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研讨会的时机独特,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绩效,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迫切需要经济学者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术交流和理论创新给出破解现实问题的可行方案。
  其二,从主题来看,本次研讨会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大会主题,分五个子论题进行研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30年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中国30年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与如何完善当前的宏观调控;“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主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针对性,精准地把握了我国在过去、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重大主题,试图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并探究未来实现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路径。
  其三,从规模来看,本次研讨会在发出征文通知后,收到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经济学者递交的学术论文180余篇,经过专家组的认真审阅确定了91篇入选论文。根据统计,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有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150余位经济学者,其中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经济学院的40余位院长和系主任,还来了10多位担任校级领导的经济学教授。与往届年会相比,此次研讨会的应征论文和参会代表均有所增加,体现出研讨会对国内经济学术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和扩大。
  其四,从形式来看,本次研讨会在讨论形式上延续了往届年会的好做法,并努力在一些方面做出尝试和创新。考虑到尽可能为参会代表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本次年会将发言-点评方式改为大会发言-会下交流的方式,同时继续为青年学者提供大会发言机会。据统计,会议共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主题演讲或大会发言。为了扩大讨论会的社会影响力,本次年会在召开之前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在沪30余家媒体参与到年会的新闻报导中来。
  在学术讨论之外,本次年会还召集了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论坛就国内当前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两天的学术会议秉承了历次年会求真务实、追求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和会风,交流充分、讨论深入、论题广泛、气氛热烈,时间紧凑但成效显著,在许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取得了明显进展。概言之,此次研讨会是全国高校经济学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举行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国内外经济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实践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的发展昭示着理论的创新,本次研讨会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推动国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对于研究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也是有重大作用的。
  众所周知,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和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此次年会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创新的角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收获颇丰。根据会议论文和与会代表的讨论,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概括为十大转变、十大成就、十大课题。

十大转变:
1.从追求又高又纯的社会主义到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变;
2.从斯大林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4.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
5.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6.从平均主义到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转变;
7.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8.从回避利益到重视利益的转变;
9.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变;
10.从贫穷的社会主义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转变;

十大成就:
1.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2.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成了“世界制造工厂”;
3.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4.产业结构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5.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直追当代世界水平;
6.金融证券业蓬勃发展,保险业迅速恢复。
7.旅游业已成为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8.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9.利用外资突破性进展,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1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

十大课题: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
2.关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3.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4.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5.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6.关于虚拟经济的问题;
7.关于协调利益关系与构件和谐社会的问题;
8.关于“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
9.关于经济周期的问题;
10.关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此次研讨会围绕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众多论题进行了讨论,对许多经济热点问题形成了经济理论理解的共识,同时也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关于理解改革开放30年成就和经济机理的问题,代表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的奇迹”。有代表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绩效的获取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渐进式推进,为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代表们指出,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绩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难题,有代表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变化,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政策能否对这种利益格局做出适应性调整。也有代表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私人产品方面的改革是相对成功的,但在公共产品、特别是重要民生物品方面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应特别注重完善和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还有代表指出,当前我国总量经济显著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依然非常明显,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传统体制下已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转变,这与传统体制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中央政府主导的改革策略有关。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有代表指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30年以来始终围绕着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这种改革的表象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其实质则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也有代表指出公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全民利益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国有企业的定位功能存在偏差,国有企业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必须以增进全民福利为根本宗旨。还有代表认为国有资产中的经营性部分,可以通过完全基于商业运作模式的控股公司形式来实现经营效率的提升,这是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重要实现形式。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有代表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必须认真对待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分割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行业进入壁垒、融资约束等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民营经济部门的持续发展。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有代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策操作中应注意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复杂性,需要考虑条件、领域、环节、层面、水平等多种因素以实现两者的兼容。有代表认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历了“效率为前提——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等转变过程,这说明应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也有代表指出应当区别“平等”、“公平”与“正义”的关联与区别,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收入分配表现结果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但实质问题是社会成员在财富创造和参与市场的机会的不公平。还有代表采用实证数据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收入流动性问题,指出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着扩大-缓和的双重机制,必须注重对农民等低收入阶层的政策保护以有效缓解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关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有代表认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对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政策等一系列发展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养分,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也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也有代表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上,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改革开放的不断创新,实现非持续粗放型发展向可持续科学发展转变。有代表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其重要特色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给予可持续发展以极其重要的地位。还有代表强调指出制度、技术和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纬度,特别是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会内生化地校正长期被行政经济所扭曲的发展方式,使“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

  ——关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问题,有代表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从计划、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为主的间接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有代表指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外部冲击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影响度在不断加强,当前和今后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必须越来越重视外部因素并妥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也有代表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演变过程出发,讨论汇率制度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指出未来应通过不断完善汇率制度来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力。还有代表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是存在理论目标和实际目标的不一致,充分就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问题,有代表指出由于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因此指导其发展的经济理论也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发展任务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有学者从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征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各种呈现形式,具体包括基本生产关系、基本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基本经济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表现等三个层面。也有学者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硬核和防护带、框架结构和特色内容,它的核心部门包括经济运行、增长发展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还有代表认为我国具有人口最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四个基本国情,西方发展经济学不能用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必须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中国内容、特点、风格和气派。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回应的问题,代表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负面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经济体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关于此次危机的成因,有代表指出现有的解释,例如:美国信贷环境恶化、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过度、美国贷款机构低估贷款风险、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操作失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美国过度透支国家信用、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取代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等均不能很好解释此次危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危机的根本成因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以致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生产过剩。也有代表指出此次金融危机与全球宏观经济动态无效有关,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应对此次危机应加强全球合作,坚持市场经济地位,在承认美元地位短期不可替代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就国内而言,推动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应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完善资本市场和降低进入壁垒的角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仍要发展。

  ——关于中国“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代表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等四个方面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贡献,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进入本世纪之后“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代表们从生产要素、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完善、农业制度变迁等角度考察了“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问题。有代表基于和谐社会视角,指出仅仅依靠技术进步只能解决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而要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必须依靠制度改革和利益协调,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从“技术为主范式”转变为“制度为主范式”。也有代表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拉大与城乡之间生产力分布的差异以及生产关系创新进程的非均衡性有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加强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妥善解决城乡交换制度的逆向安排,消除“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学者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问题,认为进行制度创新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创新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内部制度及外部环境制度,推动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不断创新。

  在学术研讨之际,本次年会还召开了全国高校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参与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经济学院院长或经济系系主任。论坛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主持。在论坛讨论中,有20余位代表作了发言,近30余位代表参与了自由讨论,代表们就新时期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是就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思路。

  本次论坛学术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会代表的精彩观点也难以一一列举。我们为各位代表提供了《论文集》和论文光盘,按照惯例,我们将从入选论文中选出若干代表性论文,结集出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萃(2008)》。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这些方式,加深对不同代表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水平的提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