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学术研究,促发展方式转变——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成立大会暨南开经济学论坛

 

繁荣学术研究,促发展方式转变——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成立大会暨南开经济学论坛

2011-06-30 23:16:19作者:王璐来源:光明网

 

    2011年6月19日,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成立大会暨南开经济学论坛(2011)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培养的博士张思民倡议、深圳海王集团出资千万元创建,该基金以发扬南开经济学的优良传统、繁荣学术、经世济民为宗旨,资助每年一届的南开经济学学术论坛,支持、奖励中青年学者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谷书堂经济学学术基金支持举行的本次首届论坛上,来自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中国人大学、南京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国家部委、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点与对策”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与总体思路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在开幕式致词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我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既要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内需不足问题,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问题,资源环境人口问题,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自主创新不足问题等,还要致力于解决深层次问题,如国家与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调整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以及对发展绩效的评价导向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继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
  
  已有的实践证明,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认识和理论的重大前进,但要把认识到的东西落到实处,则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困难有更准确的把握,有更大的气魄和更多实实在在的有效措施,否则如果把转变发展方式仅仅作为口号,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那很可能限于空谈而误民误国。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教授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政府职能转换没有到位、价格体制没有理顺、以及财政体制改革滞后等。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最重要的难点是民生问题,应当把保障和关注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他指出,目前中国10%的富裕人口占有45%的财富,表明我国已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一个是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即两者之间不一定相互背离、也可能相互促进,降低速度不一定会提高经济效益;另一个是结构调整的难点,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遇到的就业问题和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认为,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解决已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如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变化对劳动者的不利影响;二是国内需求和国内产能不匹配,导致中国有重新陷入对西方发达国家依附性发展的倾向;三是资源消耗过大问题。
  
  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江学者黄泰岩教授认为,中国目前主要面临能源价格上涨的困境,与日本、韩国曾经面临的压力类似。但日本和韩国都有美国支持,中国同时还要面对美国的遏制,从而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实现成功转型将非常重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常修泽教授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难点是由“务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他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区域性差异现象是最大的障碍。过去,中国的发展方式是以发展为本,为了发展而发展;现在要转变为以人为本,而以发展为辅。当前存在着路径依赖、成本高等困难,主要是地区差异性问题。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认为,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有效需求不足正是由城市化水平过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其根源就是土地制度不合理,它使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并使农地和城市用地出现同地不同价。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建议
  
  张卓元教授认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有四个途径,即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卫兴华教授认为,关键是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增量改革中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从粗放型转向节约型、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洪银兴教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即以创新驱动代替原来的物质资源驱动。其途径包括:一是通过创新途径支持内生性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创新途径发展绿色产业、淘汰旧产业;三是通过创新途径使传统产业尽快转入现代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
  
  黄泰岩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改变长期依赖的“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出口”老路,应当通过增量扩张,即通过投资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常修泽教授认为,应当建立一个包含生存发展环境(天)、生存发展资源(地)、以及人的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大系统。特别是,在人力产权中必须确认所有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各种利益攸关者在内的金三角制度实现天地人产权关系的耦合。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指出,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由非中性产权制度向中性宏观产权制度过渡。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即从传统的惯性思维转变为科学的理性思维;二是有转变发展的动力,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决策中保持一致。
  
  白永秀教授建议,中央应当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发展方式的策略,采取差异性政策实现东、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他认为,尽管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着成本,但短期内的吃亏也有可能获得长远的成功,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
  
  蔡继明教授提出的土地改革措施是:一,允许土地多元化即土地产权多元化,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在征地制度上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按土地未来的市场价格补偿农民;三,在集体产权上有关宅基地问题应让农民有自己处置的权利。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灿教授以成都为例,针对统筹城乡发展与农地制度转变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她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面临着所有权弱化与产权模糊的困境,并以此介绍了以成都为例的典型经验,如硬化土地使用权,包括承包地、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等,其关键是让农民做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志亮教授结合重庆的案例分析,介绍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他认为重庆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城市污染、两极分化、住房拥挤等问题,重庆市政府对此采取了公租房建设、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创新举措,为我国其他城市配套改革提供了借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 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100872 )
邮箱: puclic1986@sina.com 电话: 010-82500280 传真: 010-8250907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